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370字。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本文的脉胳结构。
  2.品味赏析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语言,领悟作品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培养阅读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赏析秋景图,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
  诵读、品析、探究
  教学步骤:
  一、按照思维导图内容,完成预习
  二、助读链接
  1.知人论世
  ⑴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⑵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花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2.文化常识
  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古人有“春女秋士”的说法,就是说春天的时候,女人往往会看到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秋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