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820字。
第二单元 6.1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析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接受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难点:
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二、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阴风在呼号,血衣在飘荡,青年的血迹还没有干透,执政府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送死的。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鲁迅先生,他把这一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
三、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