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60字。
第二单元 7.1 包身工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体表特点,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抓往文章线索,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3、学习课文点面结合和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报告文学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语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报告文学文学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难点:学习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丧失做人的尊严。夏衍曾冒着危险深入她们工厂,在她们上下班时观察了两个多月,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她们的情况。时隔70年,我们仍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是为什么?
二、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渐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生活难以为继的农家少女,被诱骗到上海当包身工。为了避免成年工人罢工的威胁和榨取更大的利润,日本资本家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本文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县包身工的情远,是作者在1935年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之后写出来的,于1936年春发表于《光明》创刊号上。
三、作者介绍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毕业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前身)。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衍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