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00字。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迷娘(之一)》优秀导学案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与作者相关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3.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领悟诗歌主旨并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
  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       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           ”。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歌德除了诗歌之外,在小说、戏剧、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葛兹冯伯里欣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         是一部书信体小说,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恩格斯说:“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现实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生活却是很可怜的。他的生活环境是他应该鄙视的,但是他又始终被困在这个他所能活动的唯一的生活环境里。”
  2、写作背景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迷娘》(之一)是歌德《迷娘曲》三首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
  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1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在魏玛进行政治改革。歌德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古老文化中汲取了创作养分。
  3、资料链接
  《迷娘》
  《迷娘》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