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3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 理解《永遇乐》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2. 评论《永遇乐》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
  3. 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方法。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想到了哪些古人古事?借这些古人古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历史事迹 蕴含的情感
  【学习任务】
  南宋岳珂认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太多。但是明代杨慎却说“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 你认同谁的说法?请有理有据地说明原因,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学习活动1: 交流预习作业,把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的运用,理解词人情感。
  学习活动2: 深入思考,完成短评的写作,并分析范例。
  范例一:我更认同岳珂的观点,这首词用典太多。诗词的根本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很好地传递情感,那么诗歌本身就也失去了其价值。《永遇乐》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典故,刘义隆的典故中还包含了霍去病的典故。其中刘裕、刘义隆、拓跋焘的典故相对较为偏僻,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这些繁多的典故让人望而生畏进而却步。文义尚且无法理解,更何况体会作者的情感呢?
  杨慎说谓用事多者不解词味。然而解词味者就一定能喜爱这首词吗?用典太多削减了诗味。子曰:“过犹不及”。的确,少量的典故能为诗词增添文化历史底蕴,然而大量的用典却会在词中堆砌,有卖弄之嫌,也让人读而无趣,掩盖了整个词作的文采与豪情。这也就是为何辛词会被评价为“掉书袋”的缘故了。
  范例二:我更赞同杨慎的说法。 首先典故虽繁多,却能紧扣题目。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四位历史人物都和京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京口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自然合理,最后以廉颇自喻收尾,首尾圆合。五个典故之间不可分割,浑然一体。其次,用典可使情感和思想表达地更含蓄。《永遇乐》用典不是展示作者知识的丰富,而是源于作者表达复杂情感的需要。辛弃疾不是简单地抒发抗金豪情,面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他忧心忡忡。鉴于他是“归正人”的身份,得不到南宋朝廷的真正信任,所以很多事情不便明说,只能通过典故将自己壮志豪情和爱国忧心隐晦地表达出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