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120字。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精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 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整体感知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熟读课文
  1、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2、听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3、学生自己练习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第一段(找出中心句):
  第二段(找出中心句),
  第三段(找出中心词)
  3.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