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9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实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诵读能力,从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重点: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难点: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一、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
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写作背景
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三、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 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作品】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四、题目解说
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
五、层次结构
全文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
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六、全文分析
1.文章开头绍地坛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自己的小说引出地坛,并说明它是一痤废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