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30字。
【精读】 动人的北平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散文家、小说家、学者。读大学时改名玉堂,后又改名语堂。笔名东君、宰予、宰我、岂青、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1911年在厦门寻源书院毕业后,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16年毕业,任教于清华学校。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赴法国。翌年转到德国殷内大学与莱比锡大学学习和研究。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1924年参与发起创办《语丝》。1926年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1927年赴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编辑。1931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执委之一。1932年9月创办《论语》。1934年4月创办《人间世》。1935年9月创办《宇宙风》。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1939年赴美执教并从事写作。1947年赴巴黎主持联合国教育文化组织文艺组。1950年返美。1952年4月在美国创办《天风》月刊,自任社长。1954年任南洋大学校长,翌年辞职返美。1966年6月到台湾定居。1975年被推选为国际笔会总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著有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用英文写成),小说《红牡丹》,杂文集《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以及《锦秀集》《幽默小品集》《行素集》《欧风美雨》《月亮与臭虫》《啼笑皆非》《无所不谈》等。
2.丰富视野
现代散文
概念: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主题,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分类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串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