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30字。

  《齐桓晋文之事》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积累
  作者链接
  (一)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二)《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三)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四)《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王道”和“霸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