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940字。
舒城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总结中国史学传统时提出来的。他在《文史通义》篇中评价创作了《通志》的宋代史学家郑樵:“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据为学也。于是遂欲匡正史迁,益以博雅,贬损班固,讥其因袭。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
司马迁著《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司马迁看来,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史记》正是呈现出了这种变化。《汉书》作者班固对司马迁多有微辞,但他也肯定“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在班固之后《汉纪》的作者荀悦和《后汉纪》的作者袁宏,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或原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皇朝史,荀悦的《汉纪》、袁宏的《后汉纪》是编年体皇朝史,它们都不是《史记》那样贯通的历史著作。他们强调“通古今”的必要性,一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宗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是“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王充指出:“‘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背景下,荀悦等史家所倡言的“通古今”并非一定是要体现著作内容上的“通古今”,而是重在对现实的关注。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最全面的通史撰述,梁武帝的《通史》则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撰述,它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史学上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史学家郑樵是阐发史学之追求——“通”的名家,他的《通志》是这方面的名作。首先,郑樵强调“会通之义大矣哉”,他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并在书志领域有重大发展。其次,郑樵竭力批评班固,认为其“全无学术”“断代为史”,“会通之道,自此失矣”。应当指出,郑樵把“会通”与“断代”对立起来的看法,在史学发展上是不能成立的。
要理解“通史家风”的核心内涵为何,必须回到古代史学家对“通史”的理论认识中去。“纵通”,即贯通古今,追源溯流。杜佑撰《通典》,上起黄帝,下迄唐天宝之末,是典制体通史的代表作。其“纵通”的特点非常鲜明,即“原始察终”“通古今之变”。“会通”是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其“会通”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的“会”,即广搜材料;二是古今历史的“通”。“横通”则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内容的考量与论述。
其实,当我们以“断代为史”为参照审视“纵通”“会通”和“横通”,就会发现,文献资料上的“会通”和历史内容上的“横通”都不足以反映“通史家风”的主旨,因为断代史家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两点。在中国史学史上,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只要是优秀的史著,都需要广泛占有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这样才能留传后世。可见,“通史家风”是围绕“通古今之变”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通古今之变”是“通史家风”的真正精神内涵,是真正的通史精神。
历史上对一些史事的记述常有曲直、是非之分,只有在通史编纂中才能做到“衡鉴至公,庶几笔削平允,而折衷定矣”。历史上对同一史事的记述也存在详略不同,以致“首尾交错,互有出入”而产生“抵牾”,这种情况也只有在通史的编纂中“统合为编”,定其去取,以提出一个合理的说法。从史学史上考察,某些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历史问题和理论问题,往往是通史著作提出来的,并在学术史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上的“通史家风”笔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章学诚一方面高度赞扬了郑樵的博雅与卓识,另一方面也肯定了他“自为经纬”的创新精神。
B.在班固对司马迁的评价中,“贯穿经传”指思想内容的“通”,“驰骋古今”指时间上的“通”。
C.《史记》一书虽然不是最早以“通史”名书的通史类典籍,却存在着巨大的史学价值与影响力。
D.断代史家也可以做到“会通”与“横通”,所以这两点不能体现“通史家风”真正的精神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综合运用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说明“纵通”是把历史当作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呈现历史的演变与联系。
B.文章对“通史家风”概念的提出、通史著作的发展、“通史家风”的内涵、通史著作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C.文章通过论述通史著作相较于断代史更具有“平是非”“去抵牾”的意义,来说明史学工作者要以研究通史为主。
D.文章既肯定了郑樵继承“通”的宗旨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他对以班固为代表的皇朝史书的批评是有失偏颇的。
3.下列选项中,符合“通史家风”真正内涵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强调在史书的编纂过程中要“征求异说,采摭群言”。
B.郑樵在《通志》中陈述他以“贯二帝三王而为一家,能极古今之变”为著述目的。
C.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史书要“君道在焉,国是在焉,民情在焉,臣节在焉”。
D.郑樵《通志总序》中称,要“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同天下之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要让制止餐饮浪费不流于一时一事的形式主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广泛共识,进而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该以一种全流程思维来检视那些已经习焉不察的习惯和做法,从而全方位改变浪费的惯性,挖掘各方潜力,堵住餐饮浪费的漏洞。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饭菜在端上桌以前就没有浪费了吗?有统计显示,为了尽可能保证每一天的餐食供应量,许多餐厅在原材料上的浪费率都达到惊人的30%左右。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