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624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第Ⅰ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到一个地方,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昭示着深圳的开拓进取,“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每一处文化地标都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地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文化地标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地方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化地标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这一点。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反之,如果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作品,即便有再大的手笔,也会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文化地标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源于其间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或设计,文化地标的生命力其实来源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所在地的文化和生活。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就能帮助人们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发展的认知。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先后为观众带来了1万多场演出,开展过大量艺术普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文化地标形象更加亲切,影响更加持久。
文化地标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必须丰富其审美内涵,完善其服务功能,让其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收获持久的口碑和影响。
(取材于智春丽《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法自然 法:仿效,取法。
B. 审美旨趣 旨:目的,意图。
C. 形神兼备 兼,两倍,双份。
D. 不懈努力 懈:松懈,放松。
2. 下列有关“文化地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文化地标代表着地方精神和文化的独特性。
B. 文化地标包含有建筑雕塑等多种文化元素。
C. 文化地标在其历史性和时尚性上缺一不可。
D. 文化地标在地方形象的传播上影响力巨大。
3. 下列各项中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苏州园林的古典风格,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温婉气质。
B. 丽江古城没有钢筋水泥建筑,因而成为了文化地标。
C. 游览福州古厝,能够唤起每一位参观者的共同回忆。
D. 参观当地博物馆,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唯一途径。
4. 根据材料概括,文化地标的口碑和影响的形成要关注哪些方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兼,两倍,双份” 错误,形神兼备,结合原文“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可知这里的“形神兼备”是指文化地标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追求“环境”与“精神”兼有的境界。这里的“兼”应当是“同时具备”的意思,而不是“两倍,双份”。
5.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姑娘们围住香雪,当她们知道她追火车的原因后,便觉得好笑起来。
B. 不管大家是否报名参加学期末的学业水平考试,都需要向学校说明。
C. 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笔以及文具,都是学习活动中的必备物件。
D. 我们所处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