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00字)
和谐课堂与课堂“杂音”
湖南省常宁市一中  陈京龙  邮编421500
(2005-12-31)

摘要  和谐课堂是师生互动、探究、学习的场所,课堂“杂音”是指学生的那些不同于教师准备的“标准答案”的回答,或学生提的那些教师事先没有想到或想好的问题.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教师只有课前充分设计,课中注重生成,课后认真反思,才能使课堂“杂音”成为和谐的音符与亮点,构建出异彩纷呈的和谐课堂。
关键词  和谐课堂  课堂“杂音”  课堂预设   注重生成   反思

在构建“和谐课堂”的响亮口号蜚声校园之际,我们不得不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和谐课堂的真义是什么?课堂产生的“杂音”是否有损于课堂和谐?师生、生生间对问题的看法产生的矛盾是不是不和谐音符?本文拟就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课堂不是师生演戏的舞台。舞台上演出再精彩的戏也是戏,是编导排练预演的结果。一些“做秀式”的公开课,经三反五次的导演,学生将答案倒背如流,那样的课堂看似和谐,但并不实在,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那种哗众取宠式的彩排好的公开课实质上是一种做假课。
所谓和谐课堂,是师生互动、探究、学习的场所,师生关系融洽,民主气氛浓烈,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旋律主调清晰。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有张有弛、节奏鲜明;教师点拨适时、到位,方法得当;学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能力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张扬。这样的课堂,永远没有彩排,总是正在进行时。所谓课堂“杂音”,是指学生的那些不同于教师准备的“标准答案”的回答,或学生提的那些教师事先没有想到或想好的问题.课堂和谐与课堂“杂音”,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课堂上产生的这种所谓“杂音”应是和谐课堂上的正常现象。学生对事情的理解可能老师完全不同。只有师生关系平等,民主气氛浓厚,课堂上学生才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向教材、向教师挑战。教师也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适时加以点拨,才能让学生探到真知,发展能力,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和谐的人格大厦。也只有学生的精彩才能真正支撑起课堂的精彩,奏响课堂和谐的主旋律。
要让课堂“杂音”成为和谐的音符与亮点关键是教师要更新观念。只有课前充分设计,课中注重生成,课后认真反思,才能构建出异彩纷呈的和谐课堂。
一、课前充分设计。备课时,教师自觉考虑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因素。教学目标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教学安排,时间上亦应留有余地。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识。”① 做足课堂预设。如鉴赏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生”字耐人寻味。备课时,参考答案为:“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有动态感。可这个答案并不能使人信服,因为这样理解,作者为何用“生”字而不用“升”字呢?细细体味,原来这“生”字不仅给人以动态感,还给人以新鲜感。用“生”字,让人仿佛看到一轮刚诞生的月亮升了起来,充满活力,给人以新的希望,作者怀念远方的“情人”,一下子找到了可寄托之物。这样分析“生”字的妙处,才算领会到了这一“生”字的精髓,用“生”比用“升”好,也就好在“生”字既有‘升’字的含义,又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显得更为形象生动而又更为贴切新鲜。基于这一点,课堂设计中注意设计如何启发,可让学生比较用“生”字与用“升”字的异同,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应考虑,如果学生回答与“参考答案”相同时,怎样引发学生深入讨论;如果学生回答与“参考答案”相左而有新意时,除给予热情的鼓励外,如何引发完善。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为创建和谐的课堂奠定基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