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830字。

  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5、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理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义利之辩”。在历代先贤的多次辩论和阐述中,古人在关于“利益”和“道义”的价值取向上达成了共识。“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鲜明而独特的价值准则和精神标识。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紧接着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对“义利”之分给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孔子借此论述希望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以引导社会风尚、弘扬天地间的正气,这一观点为后世儒家的“义利”思想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准则。
  《孟子》开篇即详细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见面时对“义”与“利”的探讨。梁惠王向孟子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的回答并非是说“利”不重要,而是强调“仁义”更加重要,仁义是利益的根本,正所谓“但得本,莫愁末”。可以说,重义轻利、先义后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但是,“轻利”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追求自己的利益。儒家所谓的重义轻利,其核心要义在于反对“见利忘义”,而应该“见利思义”。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还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这些论述表明孔子并不反对人们求富逐利。或者说,民众通过努力获得自身的利益(包括富与贵)是人性之所在,也是人们的基本权利。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以孔子学说为基础,提出了“以义制利”的观点。《荀子•大略篇》提到:“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义利两有”的主张,既克服了片面追逐自身利益、见利忘义的错误,又避免了禁欲主义、片面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消极倾向。此即后世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利者义之和论》中则干脆提出了“义利利义相为用”的观点。苏洵的观点与“义利相兼”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南宋时期,朱熹与陈亮就“王霸、义利”等观点展开了数年的书信辩论。这些历代以来思想观点的精华,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凝聚和升华为“大义为重”“见义勇为”的主流文化价值趋向。
  显而易见,中国先圣先贤“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观点,在历史长河中不仅渐渐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普世性意义。
  (摘编自冯峰《义利相兼,以义为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代先贤在“利益”和“道义”谁为先的看法上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于是多次进行了辩论和阐述。
  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一观点为后世儒家 “义利”思想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准则。
  C. 后世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看法,与荀子“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义利两有”的主张相一致。
  D. 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利”观,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大义为重”“见义勇为”的主流文化价值趋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证,本论部分按照从主到次的顺序论述。
  B. 文章论述了“义利”观的发展过程,也指出了先贤主张对“义利”观形成的影响。
  C. 文章引用孔子的《论语•里仁》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章末段回扣了“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中心观点,使文章结构圆合、紧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得本,莫愁末”概括了孟子的“利”重要,“仁义”更重要,仁义是利益的根本的主张。
  B. 通过努力而获得自身的利益(包括富与贵)是人性之所在,是儒家“义利”观的核心要义。
  C. 既不片面追逐自身利益又不片面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义利”观,符合荀子的主张。
  D. 中国人“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观点是在中国先圣先贤“义利”观的基础上渐渐形成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业态,直播带货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县长、明星、企业家等纷纷化身主播在互联网上“带货”,给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复工复产等添了一把旺火。
  与传统的线下零售相比,直播带货的发展尚缺乏成熟、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体系,很多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中,出现“翻车”也可以理解。但一个新的行业若想要长期健康发展,势必离不开健全的监管体系和高度的行业自律,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此而言,《网络直播营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