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500字。
2021年上海普陀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月下飞天镜, 。(《渡荆门送别》)
2. ,何似在人间。(《水调歌头》)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桃花源记》)
4. ,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5.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向往山水田园,在赞叹田园生活的境与意都是随意闲适时,可借用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 , 。”
【答案】
1.云生结海楼
2.起舞弄清影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沙鸥翔集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甲】诗是唐朝诗人 所作的五言律诗,【乙】文从标题看其体裁是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中“徙倚”指徘徊,【乙】文“沉鳞”指水中鱼。
B.【甲】诗首联以叙事为主,开篇即交代时间、地点及人物。
C.【乙】文抓住山水中的各色景物,详写了四季傍晚的美景。
D.【甲】诗勾勒了山水田园之景,【乙】文想象了仙都之美。
9.结合两篇古诗文的结尾,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甲】诗流露诗人 ;【乙】文表达了 。(4分)
【答案】
6.王绩 书信
7.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8.A
9.孤独和苦闷 作者内心的愉悦
【解析】
6.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属于基础题,平时考生要注意对作者和朝代的积累,文章体裁的辨别。
7.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要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翻译,转换,有些重点词语,注意积累与背诵。例如“与”指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翻译时需要注意。
8.本题考查对诗和文章的理解。并且注意题干中“正确”的一项,注意审题。
B选项错在“叙事”,本诗首联是以写景为主;C选项错在“详写”;D选项中,【乙】文是在表达人间之美。
9.本题考查对诗人所要表达感情的把握和对诗文的理解。
【甲】“东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一向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独自一个人漫无目的地看着远方。这时诗人内心生出几分惆怅,诗人化用曹操的“何所依”的意思,问自己“欲何依”,顺其自然地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无所依靠的孤单。
下面四句写的是傍晚时诗人看到的景象:在满树秋色、落日余晖中,牧人放牧回来,猎人也骑着马满載而归。这四句远景与近景、光和色、动与静完美结合,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田画,一片安乐祥和的氛围。但是诗人没有从这些美好的田园风光中得到安慰,他笔锋一转,“相顾无相识,长歌怀薇。”这些场景和场景中的人与诗人无关,整首诗的感情又回到空寂无聊,最后诗人只有放声高歌排遣内心惆怅。
【乙】文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各种矛盾尖锐,政局极度动荡,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期盼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表明自己之所好,并用作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