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0330字。
百色市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
2.答卷前,考生务必认真阅读答题卡上“注意事项”和“填涂样例”的有关内容。
3.按要求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它或被用来证明文学文本意指的不确定性和意蕴的丰富性,所以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意思,阐释绵延不绝;或被用来印证读者理解文本的差异性,因为受教育、环境、年龄、性别、阅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读者们的阅读能力、水平、趣味千差万别即使面对同一个文本,他们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关于阅读,中国古人张潮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的话阐明了一个道理: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把握方式,产生不同的理解。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凸显了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空间向度的阅读差异的话,那么顺着张潮的话,我们则发现了阅读差异存在的另一向度——时间的或者说历时的向度。历时向度的阅读差异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人的“理解视野”是生长的。“阅历”其实构成了阐释学所说的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自我成长带来阅历的丰富,阅历丰富使这个先在结构更加丰富或者发生变化,先在结构的丰富、变化最终使理解视野扩大、加深或者变化。这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生长阶段的理解视野也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阅读在历时层面的差异性就出现了。
当然,这种阅读差异产生的重要客观条件是,文学文本本身意蕴丰富。张潮将读书比作赏月,其实文学文本似月终究非月。月,因为是物质性存在,亘古如一,文学文本则是合法地标举虚构性的符号结构体,它的意蕴往往非常丰富、复杂和不确定。所以,不同人生阶段的赏月,是生长了的或者变化了的理解视野对“月”这一个本身不变的对象的把握。而读书特别是文学阅读,则是对前述的符号结构体的把握,或者说从这个符号结构体中再生产、再创造出意义。当然,因为是作者首先创造出熔铸了自己意图的这个符号结构体,所以它只能是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读书或者说文学阅读,与其说是像赏月,不如说更像佛家所说的“因指见月”,文本如“指”,发挥了登岸之筏的引渡功能,承载读者抵达如“月”的意义彼岸。而不管有多少次登岸,都必须乘坐此筏。因此,尽管我们承认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重视读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但绝不否认这种差异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为文学文本的特殊结构这一客观基础所限定与制约着的。
当然,也存在意蕴单薄、贫乏的“文学”文本如某些网络小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文本是很难产生差异化的阅读理解的。但是,阅读差异的历时性会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人们原来很喜欢这样的小说,但是阅历增长了,读的“书”多了,再读这样的小说就会索然无味、颓然放弃,转而渴望读到新的、更好看的小说。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何建良《文学阅读的多维向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文学文本意指不确定、意蕴丰富,不同的人就会读出不同的意思,会出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B. 理解视野的“先在结构”决定了阅读历时向度的差异性。
C. 只要读者阅读文学文本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就能从中感受到丰富的意蕴。
D. 网络小说意蕴单薄贫乏,很难让读者产生差异化的阅读理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B. 文章第二段用中国古人张潮有关阅读的绝妙比喻来引出阅读存在一种空间向度的差异这一观点。
C. 文章综合运用类比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性强,有说服力。
D. 文章既从空间和历时两个向度探讨文学阅读的差异性,又指出文学阅读差异性的产生受文本的限制与制约,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能说明阅读存在历时向度差异性的一项是( )
A. 小时候我们看《西游记》,钟情的只是孙悟空降妖伏魔的故事;长大后再读,对唐僧的慈、八戒的憨、沙僧的直,以及师徒四人的情谊,就多了些体会。
B. 自从拉萨旅游回来,我对有关西藏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