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400字。
高一(上)语文试验教材第五单元教学建议及教案设计
作者/来源:市二中学 发布时间:2005-10-20 一、单元教学建议
1、 对单元题材的理解:
本单元的主题是浩然正气,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能看到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王风黍离》中的抒情主人公,有《垓下之围》中的项羽,还有苏武、左光斗等,他们有的威武不屈,有的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有的英勇捍卫国家尊严,正是这些仁人志士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来源于什么?那便是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论语七则》与《孟子二章》来了解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并具体感受其他篇目中英雄人物的可歌可泣。
因为本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文言文单元,所以建议以《左忠毅公逸事》和《垓下之围》为抓手,落实基本实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通过自读课文,学会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来读懂文言文。
2、 教学篇目的安排
精讲课文:
《论语七则》 (2教时)掌握字词句,在背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仁与义
《孟子二章》 (2教时) 掌握字词句,把握主旨,加深对浩然之气的理解
《垓下之围》 (2教时) 掌握词法与句法,分析项羽的形象
《左忠毅公逸事》(2教时) 掌握词法与句法,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人物描写的手法
略讲课文:
《王风黍离》 (1教时) 以诵读为主,理解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内心情感
《苏武传》 (1教时) 圈划重要字词句,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读懂全文
《词三首》 (2教时) 陆游的《诉衷情》详讲,把握这首词的大意及作者所
抒发的情感,其余两首以自读为主,懂大意,交流读
后体会。
《五人墓碑记》 (1教时) 圈划重要字词句,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读懂全文。
二、讲读课教案:
《论语》七则
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
2、 梳理字、词、句
3、 基本了解儒家思想中的“仁”与“道”,并理解其现实意义
教时:2
第一教时
一、 关于孔子
1、 孔子
姓:孔 名:丘 字:仲尼
时代:春秋
籍贯:鲁
先世:宋国贵族
曾任官职:(委吏:管仓库)(司职吏:管牲畜)(大司寇:管刑事)
离开鲁国的原因:不满季桓子接受齐国女乐,不听政,不守礼等行为)
周游列国的原因:宣扬他的政治理想(恢复理想的社会秩序,其内在的情感依据:仁,即“爱人”,推己及人,达到人与人之间普遍和谐,实现了仁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曾整理过的典籍:《诗》、《书》、《易》、《礼》、《春秋》
主要事业:教育
学说发展而形成的派别:儒家
2、 为何被称为圣人?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不屈不扰之人,传播文明。
二、 朗读课文,进行梳理
1、人格提升:标准:以其道传之 →内容
判断句式: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句子
是、以、贫、贱 →词
2、人生态度、安贫乐道 →内容
主谓倒装、贤哉回也 →句子
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