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300字。

  10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义,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周恩来机智的外交辞令导入。
  2、由周恩来应对美国记者的言外之意导入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感知背景,了解作者。
  1.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并由此应发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2.了解作者及作品。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3. 《战国策》的名篇,及“士”的起源。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了解“士”之故事,明确“士”之责任(把握情节,理清脉络)
  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并板书)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唐雎临危受命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唐雎据理力争、 针锋相对。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唐雎不辱使命
  在故事情节的梳理中,分角色朗读并明确重点词、重点句的意思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
  并比较唐雎和安陵君的回答
  相机分析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逼人)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表现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⑦与臣而将四矣。(表现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⑧徒以有先生也。(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2.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讨论)
  【教学提示】
  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学生可以关注几处的人物语言。示例: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