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190字。

  《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和魏征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明君、贤相。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的忠心直谏,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君臣相得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初年,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但随着功业日隆,内外无事,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生活逐渐奢靡,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且变得“喜闻顺旨之说”而“不悦逆耳之言”。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多数朝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及时进谏,纠正太宗的偏差。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劝唐太宗在“善始”以后,仍要“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包含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的文章。
  1. 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句的意思。
  2. 理解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3.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一、朗读正音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重点研读
  1. 释义,赏内容
  【标题】
  谏太宗十思疏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