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80字。
2021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高考史料类作文“四步法”(附60句开篇词、关节句、过渡语)
第一步:开场白,决不“白开场”。
很多同学以为,实用文体写作,开场白就是“套语辞令”,诸如“大家好,我发言、演讲的题目是……”,或是文雅得体如“见字如晤、展信佳”之类的,至今也觉不新鲜。
开场白绝不“白开场”,要精雕细镂,字斟句酌;开场白也可以尽量写出妙语。
怎样写开场白呢?除了上述“规定动作”外,更应有个性化、情境化的“自选动作”:
具体说来,笔者个人习惯于引用、化用诗文名句或小众金句,一定要与主题契合。再清新唯美的名句,如果不能符合文章主旨,一定要“忍痛割爱”。贴切自然的小众、高格名句,不仅体现平时的丰厚积淀,也可见考生活学活用的能力。选用名句、金句的标准是:看是否新颖鲜活,是否人无我有。而不选择那些泛滥的名句。
如果确实无贴切合适的名句,也可自拟诗句、对联,有点相当于古代话本小说中出场的“定场诗”。如:
“臧否人物快意事,见贤思齐后世师”(2020年高考读书会“管鲍之交”)
又如,“经典诠释智慧,智慧启迪人生”,很显然脱胎于于丹读《论语》的治学方法。
这样自拟诗句、对联作为开场白,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皮囊”,又可以使文章用意凸显,相当于“微剧透”——明白告诉阅卷者,我是在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绝非简单说说“历史那些事儿”。
接下来,可煞有介事地设想主题、栏目。如2020年高考“管鲍之交”,可设想本期读书主题为“千秋人物”。一旦开场,就要入情入境,设想自己就是文中要求的角色和身份,“贴着人物写”,符合各自身份,用语得体。虽然是在考场,但俨然是身临其境,体现“不隔”的现场感。
第二步:臧否人物,凸显“良史之才”
话题作文的材料,往往可“过河拆桥”——提炼出观点后,可不必过多提及和评议;但史料类作文则不同,需要“就史论史”,建议“一篇之中三致志焉”,需要反反复复围绕史料来评析。
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评论历史事件,是史料类作文的重头戏,必须充分“燃烧”史料,使“材尽其用”,通过评论“史实”,见出考生“史识”,还有效完成写作任务。具体可分为两小步:
1、“引述”兼“引出”,得“鱼”不忘“筌”。
史料类作文,稳妥之道还是简洁凝练地引述材料,然后水到渠成顺势引出观点。先引述材料(相当于“筌”),后引出观点(相当于“鱼”),这样既开头简洁,易于操作,且逻辑清晰。
如完全将材料弃之一边,只字不提,直接提出某种观点,一则让人觉得有套作话题之嫌;二来如果观点并非主流、大众、最切合的立意,会让人一头雾水,如“天外来客”,令人费解。
另外在引述材料时,切忌照抄史料,这样完全是在凑字数;也不提倡东鳞西爪,简单压缩。那如何引述呢?可储备、运用一些典型成语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