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60字。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学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自主预习
  一、关于作者及作品
  1.关于作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2.人物评价
  静希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
  二、基础知识
  征戍(  ) 橘颂(  ) 招徕(  ) 落木萧萧(  )
  涔阳(  ) 无妨(  ) 陇首(  ) 得鱼忘筌(  )
  寒砧(  ) 桅杆(  ) 漂泊(  ) 秋风袅袅(  )
  疏朗(  ) 窸窣(  ) 迢远(  ) 灼灼其华(  )
  亭皋(  ) 冉冉(  ) 门栓(  ) 翩翩起舞(  )
  三、文本探究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6.概括各段的段意。
  四、核心素养专练
  (2020浙江语文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