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710字。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考情纵览•
卷别 选文出处 题型、题量 字数 分值 考查角度
断句 实词、
虚词 文化
常识 信息
筛选 理解
文意 翻译
2020 全国卷Ⅰ 《宋史•苏轼传》 选择题3
翻译题1 613 9+10 √ √ √ √
全国卷Ⅱ 《宋史•王安中传》 609 √ √ √ √
全国卷Ⅲ 《晋书•王彪之传》 596 √ √ √ √
2019 全国卷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18 √ √ √ √
全国卷Ⅱ 《史记•商君列传》 608 √ √ √ √
全国卷Ⅲ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614 √ √ √ √
2018 全国卷Ⅰ 《晋书•鲁芝传》 600 √ √ √ √
全国卷Ⅱ 《后汉书•王涣传》 586 √ √ √ √
全国卷Ⅲ 《宋史•范纯礼传》 616 √ √ √ √
•分析预测•
1.从选材上看,全国卷的选文体裁很稳定,一直选用古代人物传记类文章。在人物特征上,多歌颂文臣忠君有义、敢于直谏、博学多谋、刚正果决;武将勇武多谋、尽忠职守。性格刻画上比较单一,反映其身上的正气。选材范围一般出自“二十四史”,篇幅一般控制在600字左右。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2019年全国卷Ⅰ均毫不避讳地选用了大家在必修教材学习过程中接触过的人物,这一做法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两个特点:一是加强与课本的联系,二是加强与课程标准的联系。传统的《考试大纲》取消以后,高考命题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和课本。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对经典传统文化作品的学习,把诸如《史记》类作品列为整本书阅读的推荐书目。这提示我们在以后的高考复习中要回归课本、回归课标,不要再避熟就生。
2.考点、题型、分值相对固定。近三年一直考查断句、文化常识、理解文意以及翻译。虽然没有单独考查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但是这些内容是阅读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前提,也是做好翻译题的关键,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文言传记文中的高频词汇掌握牢固。
•读文指导•
第一步:了解人物基本信息。关注材料开头部分,边读边勾画出人物的基本信息:姓名字号、天赋秉性、最初任职情况等。
第二步:划分文段层次。高考文言文材料一般为一个完整的大段落,需要考生自己在阅读中划分出大致层次。划分时可以根据时间和官职的变化来把握,一般情况下,时间和官职变化后,人物的事件也会变化,所以在阅读中要用序号标出文段层次,简单概括层次大意。
第三步:理清人物关系。高考文言文材料中除了传主外,还会涉及大大小小的次要人物。对传主与次要人物的关系把握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所以在初读完文本后需要梳理出传主的整体生平轨迹,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尤其要理清传主和文本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哪位皇帝在位、皇帝对传主的态度如何、有没有反对诬陷传主的人物、有没有支持赞赏传主的人物、有没有外族人物、传主和百姓有没有直接关系等。
第四步:概括中心意思。整体把握人物的性格,概括出材料主旨。
技法一 文言断句“两方法”
【图解技法】
【特别提示】
选项中运用语法分析和句意分析均不能确定的断点处,往往是因为对人物关系把握不清或者对事件关系分析不清。此时需要回归原文,阅读句子的上下文内容,判断句子中人物的姓名、身份、关系,看句子中事件是否和上下文事件有因果承接关系,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转运使檄抃摄治之,州以无事。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吴充等相继被逐抃言其故悉召还吕溱等既出守欧阳修等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