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820字。

  奉新一中2022届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2021.03
  语文试题
  命题:
  注意事项:
  1.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2.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考试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贴好条形码。
  4.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行保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然最初“姓”“氏”之称是不同的,既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一个词。姓立生于前,氏出现在后。
  “氏”本义为根柢,人们的姓氏标志着祖宗的来源,也是一种根柢,所以“氏”顺理成章地引申为姓氏的专用字。上古母系氏族社会,妇女是繁衍后代、保证氏族延续的主体,地位崇高。那时,生女则留在族里继续生儿育女,延续族群;生男则要分出去倒插门“嫁”到别的部落另立门户,就产生了“氏”。所以,“氏”是姓的分支,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至伏羲氏族社会时期,一祖所繁衍的子孙越来越多,一个部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系散居各地。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原姓之外,为了相互区别并表示自己的特性,便要取一个称号,这称号就是“氏”。所以,上古有姓又有氏,姓为氏之本,氏是姓的分支,可以自立,能够改变。
  到了夏、商、周时期,氏族制度渐被阶级制度代替,于是便有了“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做法,就是说一个氏从大宗分出来,另立门户要经天子认可。至周代,由于大规模分封诸侯,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封国之名为氏;而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卿大夫的后人也以受封之国的名称为氏。三代时只有贵族才能有氏,贫贱者则有名无氏,于是“氏”就成为古代贵族表示宗族系统的独有标志。一般平民,则只能以其职业相称,如“庖丁”就是对一个叫“丁”的“厨师”的称呼。所以《通志•氏族略》有“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之说。周代姓氏制度是宗法制度的一部分,“礼不娶同姓”已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同姓同根,异氏同源,女子称娃,男子称氏,氏同姓不同可以通婚,姓同氏不同则不可以通婚。姓不能变而氏则可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父子两代可以不同氏。姓氏与人名共同构成一个人的名字。例如孔子,子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称之为孔丘,而不叫子丘。
  也正由于“氏”表示根柢,古代又常用在远古的帝王、国名国号、朝代后作为称呼,如神农氏、夏后氏等等。后也用在官职、姓名、亲属后表示尊称,如太史氏、左氏、舅氏母氏等等。
  姓、氏相别的制度沿用到秦朝时,由于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瓦解,旧的姓氏制度也遂被废除。姓和氏的区别已不明显。至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而为一,从此姓与氏合用并称不再区分,使用起来简单省事,无贵贱之别,皆可用以别婚姻。
  但在特殊场合,姓和氏的使用仍有些区别。例如在族谱或家谱题名上,则只能题《某氏族谱》或《某氏家谱》。这是因为“氏”在古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族谱、家谱是记录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题名只能用“氏”。(摘编自谷衍奎《浅说“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古“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氏”是从姓中派生出的不同支系的称号。
  B.“氏”可以自立,也可随着封邑、官职等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父子两代可有不同的姓氏。
  C.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把姓氏混而为一,借此废除了姓氏制度,姓与氏开始合用并称。
  D.自古以来,“姓”“氏”之称不同,出现时间不同,但都被中国人作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把父系氏族制度时期与阶级制度时期进行对比,重点论证父系时期氏的作用。
  B.文章论证结构严谨,首段开门见山提出论题,接着纵向深入,最后进行补充论述。
  C.姓氏对华夏子孙家族的延续有重要意义,这是文章论述姓氏关系及其作用的前提。
  D.文章第三段以“庖丁”的称呼为例,论证了三代时“氏所以别贵贱”的阶级功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氏是周代贵族表示宗族系统的独有标志,既区别了子孙之所由出,也区别了不同阶级。
  B.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重要作用,它的产生、变化等均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C.族谱或家谱题名只能用“氏”,源于古代只有男子称氏,氏体现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
  D.氏的本义为根柢,后作为姓氏的专用字以示区分,如孔丘、神农氏、太史氏、左氏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并广泛渗透到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当前重要发展趋势。智能高铁成为当前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
  围绕智能高铁“更加安全可靠、更加经济高效、更加温馨舒适、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节能环保”的总体目标,中国智能高铁建设分为V1.0(2018—2020年)、V2.0(2021—2025年)和V3.0(2026—2035年)三阶段。智能高铁V1.0的目标是依托京张高铁等重大工程,在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关键领域开展智能化创新应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