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610字。

  2020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3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填涂必须用2B铅笔,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或填涂,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一、积累(20分)
  萧山区某校文学社成员正在筹备“读风雅诗文??品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也加入进来吧!
  【方案一??诗文见民俗】(6分)
  小骁在整理含有梅花的诗句时了解到,古人在冬日有绘制《梅花消寒图》的习俗。查阅
  了相关资料后,她编写了一份图文材料来普及诗文中的民俗文化:
  我们说“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自冬至始绘制“九九消寒图”是古人抵抗寒冬,期待春天的一种风雅活动,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贵族皇室都很热zhōnɡ    ①   。因梅花位列“岁寒四君子”之首,所以最常见的消寒图就是画素梅一枝,枝上梅花九朵,每朵花瓣九片,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九尽春深,一幅《梅花消寒图》也就画成了。古人是多么智慧又温情啊!即使在没有网络,也没有娱乐设施的年代,仍能把万物萧条的寒冷时光过得诗意ànɡ    ②   然。有了这样闲适从容的心态,寒冬瞬间成了一个美好的过渡,等在后面的是充满希望的暖春。
  1.书写时,小骁对两个字的写法不确定暂用拼音代替,请你帮她补写。(2分)
  ①    ▲          ②    ▲    
  2.朗读时,小骁对加点字的读音不确定,请你帮她选出正确的读音( ▲ )(2分)
  A.数(shǔ)   即(jì)             B.数(shǔ)  即(jí)
  C.数(shù)   即(jì)              D.数(shù)  即(jí)
  3.配图时,小骁想在《梅花消寒图》上题写相关的诗句,下列诗句中最恰当的一项
  是( ▲ )(3分)
  A.竹寒沙碧堂成处,移得官梅绕屋栽。
  B.上月青阳启曙晖,园梅变腊识春归。
  C.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D.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方案二??诗文抒情志】(7分)
  4.下面是小骁与小姗两位社员就上述图文材料展开的对话,请你一起参与。
  小骁: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梅花消寒图》的起源与爱国诗人文天祥有关呢!当时文天祥被流放边地,后又押解到北京,身为南方人的文天祥在北方冰天雪地中,画下八十一个格子,每天涂抹一格,期待熬过寒冷的冬天,能够重获自由。但为了坚守民族大义,他毅然拒绝了元朝大汗忽必烈高官厚禄的诱惑,慷慨就义。
  小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写的正是这种舍生取义的志向啊!
  小骁:确实如此,这学期我们就学过不少抒怀情志的诗歌!比如苏轼在《江城子》中用“(1)    ▲   ,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他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用“了却君王天下事,(2)    ▲   ”来直抒胸臆,表达他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小姗:再比如秋瑾在《满江红》中 用“(3)     ▲     ”一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范仲淹在在《渔家傲》中用“(4)
  ▲     ,(5)     ▲     ”两句道出了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的心情;苏轼在《定风波》中的“(6)     ▲     ,(7)     ▲     !” 是他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旷达。
  小骁:这样的诗句在古诗文中太常见了,我们不妨举办一场诗词接龙大赛,就以“诗言志”为话题吧!
  【方案三??诗文品意象】(3分)
  5.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互通的,那些典型的借以寄托情思的景象就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关于古代诗歌意象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水:古人常用水来表示时光流逝,如“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B.青鸟:诗歌中青鸟是信使的代称,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C.帆船:乘船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追求。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D.柳树:“柳”与“留”谐音,因常以折柳代表惜别,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方案四??诗文探心境】
  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