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490字。
高一第三次月考
考生注意:
1,本次考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一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菲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相比较,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会历史地落到韩愈的肩上。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善于展开文学争鸣。西魏的宇文泰和苏绰,隋代的杨坚和李谔,曾依靠帝王之尊,将相之权,采用严厉的行政措施,来反对艳丽浮靡的“今文”,推行《尚书》式的“古文”,并且强制规定“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周书•苏绰传》)。但效果极差,嗣响无闻,终于失败。韩愈则不同。他不依靠行政手段,而是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与“今文”的功过是非。是非明则方向定,人们容易接受,乐于响应。因此在他的周围自然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爱好者,为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其次,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对于六朝文学,先驱者常是采用简单的一概骂倒、全盘否定的态度,甚至连屈原的优秀辞赋,也被他们斥为“亡国之音”而不顾(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但谩骂攻不倒骈文。韩愈则不然,他在批判的同时,对六朝文学并不全盘否定,对骈文有益的成分加以吸取,以便作为营养,用来壮大“古文”的新肌体。他虽自称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但这只是口号标榜,实际并非如此。他对六朝文学是熟悉而精通的,如他对唐初的骈文典范——王勃《滕王阁序》,称赏备至。他自己的文章如《进学解》《原毁》等,也自然地融骈入散,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再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先驱者的火力虽猛,却没有在艺术特征及创作实践方面下苦功,因而理论脱离实践,因盲目而无用。柳冕曾感慨地承认:“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不能至之!”(《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韩愈则不仅有高明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创作经验。他的优秀“古文”典范,自古至今,像磁石吸铁那样,吸引了人们,骈文就很难与它争锋了。韩文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与骈文相比较,创造了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成败至关重要。韩文之所谓“古”,并非真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体制;恰恰相反,他是“惟陈言之务去”,提倡“能自树立不因循”的创造,要求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改古语为今言,创造出比较接近当时口语、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为“古文”形象地反映生活创造条件。韩愈打的是“复古”旗号,实是为文学革新服务。正因为这样,所以韩愈能把先秦 两汉那种堂皇的文字,变为生动活泼、逗人喜爱的日常杂文,极富艺术魅力。一是针对现实,有为而发;发愤抒情,不平则鸣。这样,韩文就具有了充实的内容。如《送孟东野序》,以为文学是“物”(自然与社会)使之鸣的结果;文学反映的是“不平则鸣”之“物”,所以韩文言之有物,现实性斗争性很强。
总之,在唐代的古文运动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韩愈都能匠心独运,无愧于“文起八代之衰”的称号。
(摘编自蒋凡《为什么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没有承担历史的重任,因此他们没能“文起八代之衰”。
B. 韩愈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既否定也借鉴的做法,这种做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C. 古文运动的语言复古,并非要以先秦两汉的体制为本,而是改古语为今言。
D.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他都能够匠心独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韩愈与古文运动先驱者的差异。
B. 文章从三方面人手指出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阐述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取得的文学成就。
D. 文章在论证韩文的创新精神时,从语言的通用和内容的有物两方面展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用行政强制提倡“古文”效果极差,而只要采用百家争鸣的方法就一定成功。
B. 倡导“古文”时,古文运动倡导者高水平的实践比高水平的理论更具说服力。
C. 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虽然在理论上大力提倡写古文,可惜没有付诸实践。
D. 《送孟东野序》反映了“不平则鸣”之“物”,因 内容充实,所以现实性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的必备条件,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正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