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050字。

  江西省各地2020-2021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省赣州市十六县(市)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即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
  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的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那么,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一个成熟的社会,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推动了“权力意识”的高涨,并使之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B. 一些人用极端方式追求的“权利意识”,导致自己权益与他人、公共权益共同受损,让人遗憾,发人深思。
  C. 如果能够正确行使权利,那么权利就可能为法治进程奠定基础,也可能会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D. 只有在“法治观念”下伸张“权利意识”,才可以有社会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的依据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已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B. 第二段用对比手法列举那些社会现象的目的就是证明享受权利与履行责任、义务不平衡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C. 文章通过指出“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之间的落差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出后文解决这一问题的分析。
  D. 文章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释了更好的实践“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涨 “权利意识”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中那些不讲文明、不守规矩的行为又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失序。
  B. 只要以“法治观念”作为“通行证”,就能保障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使整个社会和谐运转,社会福利趋于最大化。
  C. 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不存在通过理直气壮地用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的方式,达成个人的利益诉求的行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