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170字。
《红烛》学案
【学习目标】
1.语言目标:反复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
2.审美目标: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风格,借助意象、意境体会其不同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语言目标:反复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
2.审美目标: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风格,借助意象、意境体会其不同的思想感情。
【温故知新】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自学导学】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牺牲后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2)“三美”主张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2.背景展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