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30字。
《红烛》优质课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2.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学习诗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阅读诗歌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1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二)了解写作背景和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二、合作学习
(一)情景导入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初读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时,可曾引发你的思考?可曾被诗句所描写的“蜡烛”所触动?那么,你曾经想到的,可以用蜡烛来形容的人,包括谁?我想,这些问题,在懵懂时期的我们,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诗人—闻一多,看看他是怎么写“烛”的。
(二)阅读学习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