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30字。
《芣苢》教学设计
【预习提纲】
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诗意。
2、自学《导与练》P34“知人论世”、“知识储备”,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及《诗经》相关知识。P35“基础积累”。
3、在通晓诗意的基础上,感知诗作的内容、情感和手法,完成《导与练》P36结构梳理和主旨归纳。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感情,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学生活动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
山野里沟埂渠洼上遍地生长的车前子,在上古农耕时代传给我们的画面里,是欢快舒畅的歌韵在它的小小的淡绿叶面上跳动的音符。不管《芣苢•周南》是农女劳作时自做的农事歌,还是婚嫁女在田间唱的祈子曲,那种人和自然的对唱,那种轻灵粗旷的音韵,在这样素净的诗里流淌。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二、预习检测:《诗经》有关知识抽查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诗经》六义
“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分“大雅”和“小雅”。
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宗庙祭祀时演出。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