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70字。
《插秧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本课程定位】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初由《荣苜》《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首古典诗歌构成。2019年版的教材中,以杨万里的《插秧歌》替换了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编者之所以作这样的替换,或许是认为《插秧歌》的内容与情感更切合该单元的“劳动”主题。
在第二单元的“导语”以及“学习提示”中,两首诗歌的主题被预设为“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缺乏对该主题的正面描绘,且字里行间隐藏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和老之已至、生活困顿、理想破灭的苍凉。相比较而言,《插秧歌》以纯白描的手法正面描绘了劳作场景,既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也呈现出一家人通力合作的伦理人情,诗歌的画面感更强。
学习该首诗歌,应依照教材编写者为该单元设定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通过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鉴赏,理解劳动,尊重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文本内容解读】
一、细读文本,感知重点
享年80岁的诗人杨万里,据传一生创作了两万多首诗歌。其中,反映农民生活的诗作流传下来约70首,多从观察者与悲悯者的视角描绘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或抒写对劳动的赞美,或表达对民生艰难的同情,或寄托对美政的期盼。《插秧歌》为这类诗歌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从字面意义上看,《插秧歌》侧重于描绘劳动的忙碌与艰辛:力气小的“小儿”在另一块田中拔秧,壮劳力的田夫既要把小儿子拔下来的秧苗挑到等待栽种的水田边,还要把这些秧苗抛到水田的各个角落,供田妇和大儿子插到泥土中。这样的劳作,或许从天刚亮便开始,本想一家人都起个早,吃点苦,把秧苗早一点插完,但天公偏偏又不作美,以一场大雨来增加劳作中的难度。然而,时令不等人,再难也要赶上农时把秧苗插完,所以当家人送来早饭时,四口人或许都忙得忘记了饥饿,只有田夫或田妇一边忙碌一边大着嗓门叮嘱送饭人,秧苗刚插,还未生根,赶快回家去把鹅鸭看好,千万别让它们跑到这新插的秧田中……
将文字往深度品鉴时,诗句的字里行间便又能品出新的滋味。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诗人在哪里?诗人不是劳动的直接参与者,只是身处忙碌之外的观赏者。当诗人将田夫一家分工协作的劳动场景采用分镜头呈现的方式逐一描述出来时,他所看到的便是这一家人共同劳作时的其乐融融,是一种人人各尽所能、彼此互相呵护的温馨。诗人的此种感受是否会和劳动中的当事人的真实情感体验完全相同呢,可能性或许很小。倘若是和风轻抚、阳光温和的清晨,两个孩子或许还能接受这样的劳作;顶着狂风暴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