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40字。

  《芣苢》《插秧歌》导学案
  一《芣苢》
  学习目标: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3.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辨别赏析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一、自学引导: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
  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2.简介背景
  《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3.芣苢:
  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4.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且解释。
  芣(fú)苢(yǐ):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子。
  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二、理解诗歌特点
  1.《诗经》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作为配乐吟唱的诗歌,《诗经》在句式上斑斓丰富,以四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