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20字。
课 题 阿房宫赋 杜牧 课时 第一节(总 节)
教学目标 1.回忆过去学过的杜牧的诗作,了解杜牧的生平与文学创作。
2.反复诵读,熟悉课文。研读课文第一段,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重、难点 【重点】回忆过去学过的杜牧的诗作。反复诵读,熟悉课文。
【难点】研读课文第一段,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教学方法 导入、简介—诵读、赏析—交流、点评
教学过程(知识线索及师生互动交流)
一、导入新课
《新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秦朝灭亡的教训一直是后人感兴趣的话题,贾谊在《过秦论》已经分析过秦亡的原因,这节课我们再看看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怎样总结秦亡的原因的。
二、回忆司马迁
【旧知回顾】学生回忆、发言:大家在小学初中学过杜牧的哪些诗歌?
【教师归纳】
同学们已经学过的杜牧的诗歌有《清明》《山行》《赤壁》等。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又号称杜紫薇(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后世称“杜樊川”。晚唐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童年在樊川别墅度过,生活富裕快乐。祖、父相继去世后,家境日益贫困。穆宗长庆二年(822),20岁的杜牧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时,杜牧写了《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时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大中六年(852),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杜牧生当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党争严重,社会动荡。杜牧从小有经邦济世的抱负,但官场险恶、仕途坎坷,使他壮志难酬。这决定了杜牧的诗题材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七言绝句名篇迭出,脍炙人口。
三、朗读课文
【介绍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关于写作缘由,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赋借古讽今,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
阿房宫,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两年后秦始皇死,继位的秦二世继续修建。不久,农民起义爆发,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焚毁。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灭六国后,“始皇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