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320字。

  2021年高考押题卷(二)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现代以来,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影响既深且巨的概念,莫过于“美的艺术”。这一概念起源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者,此后则成为对艺术的唯一限定。“美的艺术”认为,各种艺术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唯一途径是美,艺术只有通过美才能发挥作用。但事实上,中国殷商时期的青铜纹饰,它是艺术的,却未必是符合审美的。同时,尽管艺术以审美为目标,但美从来不是唯一的目标。在美之上往往有更高的哲学、伦理追求。像中国先秦时期的礼器,往往在具有审关特性的造型中包含着对天地宇宙的看法,即制器尚象;同时充当了某种伦理、神学目的的视觉相等物,即器以藏礼。在美与艺术之间,虽然审关价值具有主导性,但它也像一件紧身衣遏制了艺术意义的多元生发。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界接受了西方启蒙时期的艺术分类法,即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五种。但是在中国社会早期,只有诗、乐、舞才是真正的艺术,除此之外均属于工匠之作。至汉末魏晋,绘画因文人的介入而获得艺术身份,但雕塑、建筑的匠人性质则直到明清也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其实存在着两种艺术:一种是士的艺术,一种是百工的艺术,两者是分裂的。对前者艺术身份的认定古今保持了一致,后者作为艺术则来自现代西方艺术观念对中国历史的重构。在这种中西方艺术认知的错位中,书法成为一个异类。它一方面被中国文人视为艺术的最高级形态,另一方面却在西式的艺术谱系中找不到位置。这是它长期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原因。由此不难看出,诗、乐、舞、书、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固有的分类体系,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的五分法则是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强加给中国历史的产物。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起源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自此中国的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文化和政治的结合是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点,其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艺术构成了这种文化或文明的核心。像礼乐的“乐”,包括诗、乐、舞,本身就是艺术。中国传统政治的人文性,最根本地落实为它深邃的艺术性,审美和艺术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的立国精神。同样,中国社会自西周以来,诗教、礼教、乐教构成了几千年国家教育的基石,它既是艺术教育,也是国家教育。艺术价值与国家政治目标有机统一。面对这种状况,如果艺术史家非要从中切分出一部纯粹的中国艺术史,就不但违背历史真实,而且也是对艺术价值的极大削弱。
  按照西方概念体系撰写的种种中国艺术史,是通过切割与截取的手段将中国艺术史变作证明西方艺术观念普适性的案例。就此而言,让中国艺术史研究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就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求真问题,而且是确立中国艺术的本体地位、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重要前提。
  (节选自刘成纪《中国艺术史研究亟待回归中国历史本身》)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先秦礼器的制器尚象、器以藏礼的特性反映了中国艺术不仅追求审美,而且必有更高的哲学、伦理追求。
  B. 中国书法属于士的艺术,但无法在西式艺术谱系中找到位置,这导致了书法在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
  C. “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的五分法在当前最具科学性、现代性,但并不能反映中国艺术的实际状况。
  D. 只有让中国艺术史研究回归中国历史本身,才能确立中国艺术的本体地位,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分析了不能按照西方概念体系撰写中国艺术史的种种原因,呼吁中国艺术史研究回归中国历史本身。
  B. 文章采用了分总的论证结构,从美与艺术、中国艺术的分类、中国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述。
  C. 文章第二段回顾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以书法为例论述中国古代艺术与西方艺术分类体系的不同之处。
  D. 文章第三段分析中国艺术价值与国家政治目标有机统一的现象,据此推断无法从中切分出一部纯粹的中国艺术史。
  3. 下列对原文中“美的艺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美的艺术”作为一种概念,起源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者,并成为对艺术的唯一限定。
  B. “美的艺术”认为各种艺术只有通过美才能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只有通过美才能发挥作用。
  C. 在美与艺术的关系中,审美价值起主导作用,它的不足之处是遏制了艺术意义的多元生发。
  D. 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符合审美的,它们尽管以审美为目标,但是并不将美作为唯一的目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图2图3出自王辉、杨卿梱《新中国70年人口变迁与老龄化挑战》)
  材料二:
  我国已进行过六次人口普查,世界各国也都定期开展人口普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