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40字。
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技能目标:体会本诗的内容;理解本诗艺术写作特点。
3.情感目标: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诗歌的意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
2、写作背景
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己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
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于是,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正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一篇代表作。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还有《凤凰涅梁》《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匪徒颂》等。
3、作者介绍
童年和少年时期
郭沫若原名郭鼎堂,又名郭开贞,号尚武。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一个地主家庭:5岁入私熟读书:1905年入乐山县高等小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