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440字。
202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语文期末试题
总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些猝不及防的遭遇,比如2020年初的一场瘟疫。当巨浪退却、风平浪静之时,我们或许应该回首反思,发现那一场场遭遇中闪光的点!今天,就让我们借这份薄薄的试卷,开始一场回首之旅!
一、书面 (3分)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疫??语文 (3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援外物资上的寄语暖人心
一场疫情,意外牵出一场“环球诗词大会”,日本友人捐赠物资上的寄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在疫情最艰难的时期,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当全球面临 的疫情考验时,中国也责无旁贷地为各国抗疫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浮云游子意 明月故乡情” 、“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是浙江赠意大利华侨和韩国物资上的诗句。“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鲸波万里,一苇可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马云公益基金和辽宁对日捐赠物资引用的句子。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意大利歌剧《图兰朵》中一段yǒng( )叹调的歌词和曲谱,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神曲》中一句诗,古罗马时代哲学家赛内加的话都成为了中国对意大利情谊的载体 。
诗句、箴言、歌词……一行行简短而真zhì( )的文字背后,藏着我们投桃报李的满满真情,更寄托着特殊时期人们的美好期盼。
——摘录自《人民网》
1、(4分)(1)(2分)根据拼音写汉字:yǒng( ▲ ) 叹 真zhì( ▲ )
(2)(1分)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载体( ▲ ) A zài B zǎi C zāi
(3)(1分)请给文中 处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语:( ▲ )
A 严重 B严峻 C严格
2、(7分) 武汉封城,全国封锁,却封不住全国人民爱国的心,如龚自珍的低吟“ (1)▲ ,化作春泥更护花”;封不住异乡打工人思亲的心,如李白的轻唱“此夜曲中闻折柳, (2)▲ ”;封不住医护人员的心,如木兰“ (3)▲ ,关山度若飞 ”一般奔赴抗疫前线;面对疫情,中国从困境中走出希望,正如陆游所言“ (4)▲ ,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世界各国的误解,中国依旧心怀天下,坚守着如莲一般“出淤泥而不染, (5)▲ ”的高洁品性;面对疫情,中国必胜的信心从未泯灭,亦如杜甫登岳的雄心“ (6) ▲ , (7)▲ ”;众志成城,抗疫成功指日可待。
3、(4分)3月2日,马云公益基金会向日本捐赠物资,物资上面写的是“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诗句化用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送柴侍御》。请阅读此诗,完成相关题目。
送柴侍御①
唐:王昌龄
沅②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释】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①侍御:官职名。②沅:读作yuán,指水名。
(1)(1分)这首诗中 ▲ 一句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3分)有评论家认为这首诗妙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见解。 ▲
4、(4分)七年级五班正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的综合性学习,小凡同学认为许多广告词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是宣传防疫的最好方式,比如“我们一起打疫苗,我们一起喵喵喵喵”这一广告词化用了流行歌曲《学猫叫》,利用谐音,将动员社区居民积极打疫苗和流行歌曲巧妙结合,既简洁明了,又朗朗上口。(1)(2分)老师请大家从下面表格中推选一句最精彩的广告词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再参照示例说明理由。
“建立全民免疫,需要你一‘臂’之力” ①
“我接种,我健康” ②
“我打疫苗我骄傲,病毒见了调头跑” ③
“疫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不能承受我要打新冠疫苗” ④
示例:“防疫道路千万条,接种疫苗第一条”这条广告语强调了接种疫苗是防疫最有效的一条路,突出了接种疫苗的重要性,令人印象深刻,读起来通俗易懂,有感染力。
我选择的是( ▲ )句,理由是: ▲
(2)(2分)小语同学说:“我们小区也在组织接种疫苗的宣传,请大家帮帮忙,结合‘小贴士’的提示,写一句富有鼓动性的广告语吧!”
▲
5、(13分)防控疫情,必须要根据当前的疫情,才能制定有效的措施,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或许我们能找到祖国能够迅速控制疫情蔓延的原因吧。
甲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