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2870字。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伴随着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的响起,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音乐课开始了。虽然课堂现场没有学生,但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区22所学校的孩子们。
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据悉,活动将邀请包括书法、民乐等各领域的专家,打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乡村里的孩子们也能体验艺术之美,是当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美育的难点所在。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
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在传统授课上,应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开展课外辅导;在网络授课上,要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农村娃,上堂传统文化直播课》)
材料二:
(摘编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当前,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这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并且,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实施的传统文化“包办传承”。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意愿不强,参与文化传承的渠道不够通畅,文化传承成了政府的自拉自唱,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同时,政府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公众兴趣,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使得传播效率受到影响;或者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片面地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宣传方式,将人民群众当成被动接受和训导的对象,这也使得传播受到影响。而当前的传播手段主要是纸媒,网络上应用较少,这也从侧面抑制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
材料四:
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专家坦言,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在文物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主要有赖于艺人代代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则提议,要将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少专家学者也指出,传统文化的复兴应当有所扬弃,须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认为,不能盲目“复古”“泥古”,要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摘编自《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的活动采取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形式,属于文化公益扶贫项目。
B.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很多种,但当前人们通过电视节目、影像资料、相关书籍等进行了解的比例较高。
C.当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而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
D.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避免全盘接受,可采用现代表达形式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既可以采用传统方式授课,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授课,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在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十分缺乏。
B.从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中可知,人们很看重学校教育,认为学校要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占比最高,其他的均低于此。
C.当下,政府部门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较为单一,也无法很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在文化传承上全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D.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大作用,只要我们注重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非遗就一定能很好地传承。
3.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谈传统文化传承的?请简要概括。(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湖底的书香
白荣敏
①湖泊是造化的眉眼。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古田县,有了诗性的润泽。
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在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