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3170字。

  2021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①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俺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芋②,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电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这是苏辙为其兄苏轼《和陶诗一百二十首》写的序言。序而称为引,是为了避其祖父苏序之讳。②蒣芋:即薯蓣,通称山药。
  1).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B.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C.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和,指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B.冠,古代男子十八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C.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文中的“先君”指已故的父亲。
  D.子美,是杜甫的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本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5).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