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45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出现了更多元的现实表达和呈现方式,在主流化的国家表达的同时,也关注个体命运的浅吟低唱。《八月桂花遍地开》以视听化的手段将百年前历史痕迹重新搬入荧屏,让我们走进一百年那群年轻人的世界,尝试理解那个时年轻人的故事与情怀。《村庄故事》记录了脱贫路上村庄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物,《2020春天纪事》写出了生命个体在疫情下的坚韧……
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已任的的中国文史纪录片更是通过创新表达方式,有温度地展示历史,有灵魂地描摹传统,有情趣地传播文化。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近600年中国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海外观众眼中传统神秘、色彩瑰丽的东方大国的典型象征,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史纪录片的拍摄题材的选择对象,值得关注的是,故宫近600年的历史景象已不复存在,史料也有限,为顾及现众的观感体验,记录片往往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官的历史文化。
中国纪录片常常被看作国家的相册,它代表中国声音的力度越来越大,“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主旋律纪录片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的纪最片,而且是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纪录片。”我们期待纪录片人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
(摘编自《2020纪录片:新时代,影像志的新表达》)
材料二:
作为一门影视艺术,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是拓展纪录片未来发展边界的重要方式。2020年,一批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作出有益探索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中国》大胆启用最断研制的影像设备,采取8K高清晰度的电影化拍摄手法,呈现出如油画般的画面质感。国内首部互动式纪最片《古墓派•互动季)则将游戏式的答题设定融入探墓题材,打造沉浸式探墓体验。这些新技术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观赏体验。
随着用户群体日益年轻化,如何创新表达语态,契合和引领时代审美需求,也是纪录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2020年,纪录片在新语态方面的探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题材表达的年轻化。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动起来的《洛神赋图》,用“编程”思维解构唐代丝识品工序,汉刀与唐刀的时空对话等,用活泼的表达方式俘获年轻用户的心。《此画怎讲》对古画场景“还原”,让演员演绎画中片段,并有机融入网络文化元素,为观众普及古画涉及的历史知识,为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二是自然科学题材强化微记录叙事。《Hi,火星》和《飞吧,嫦娘》以微记录的叙事形态分别讲述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发射过程和嫦娥五号发射、落月、返回等关键环节,既具有时效性,又在传播分众化、碎片化的当下进一步适应网络用户填充琐碎时间的观赏需求。
随着媒介融合的持续深入,融媒体理念已在纪录片的传播推广中得到突出展现。2020年,从业者越来越重视营销互动和在线交流,线上线下一体的传播推广格局初具雏形。比如,纪录片《抗是援朝保家卫国》联合共青团中央推出主题MV《那些人儿》引发全同转发,在网上掀起向志愿军战士致敬的舆论热潮。MV还入选了“致敬抗是援朝”主题云团课、队课,在全国中小学课堂进行播放。《中国》在热播期间,微博热搜上榜17次,话题阅读量23.2亿人次,获得主流媒体和网民的一致好评。
(摘编自张延利《2020年,中国纪录片迈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材料三: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纪录片从不缺席。近年来,网络空间已成为新闻宣传主阵地,中国纪录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20年,纪录片以昂扬姿态全面挺进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年累计生产播出纪录片350余部。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仅在互联网上线的纪录片就达259部。中国纪录片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关键期。
迈入新世纪,中国纪录片更好地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与书写中华文明的职能。《圆明园》首次在纪录片中使用数字动画技术,再现昔日“万国之园”的宏美景观,颠覆了纪实美学的定义,带领观众饱览视觉奇观。《本草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纪录片,借助中医、茶文化等广受世界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
只要坚持创作精品的态度,将品质扎实的原创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作品就能在网络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显示,60.8%的受访者爱看人文地理纪录片,56.3%的受访者爱看人物传记片。其他还有艺术纪录片(39.5%)、文化评论片(30.0%)、新闻故事片(29.6%)和政论专题片(26.6%)等。毋庸置疑,关注受众需求,注重创作品质,继续深耕内容高地,做有品质、有内涵、有故事的好作品,才是中国纪录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摘编自2021年1月27日《光明日报》)
10.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要为海外观众拍摄一部能体现中国神秘、瑰丽特点的文史纪录片,那北京故宫肯定是不可忽视的选择对象。
B. 主旋律纪录片是指那些讲述红色经典故事的、关注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革命题材的、有着深远意义的纪录片。
C. 我国纪录片要获得高质量持续发展,只能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契合并引领时代审美需求,适应年轻用户群体。
D. 中医、茶文化等广受世界瞩目,促使中国优秀纪录片成功地将中国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
11. 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八月桂花遍地开》《村庄故事》等纪录片的例子证明中国纪录片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B. 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清晰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纪录片技术和思路上的探索,为创作传播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 《Hi,火星》《飞吧,嫦娥》等在手机、电视、电脑中都能观看,因此也可用它们论证“融媒体理念已在纪录片的传播推广中得到突出展现”的观点。
D. 材料三借助中国青年报社针对受众对不同类型纪录片喜受情况的调查数据,使论证真实、科学、直观,由此也更具说服力。
12. 根据三则材料,结合下面关于纪录片《西泠印社》的介绍,概括并说明《西泠印社》的“新表达”体现在哪里。
纪录片《西泠印社》深度挖掘西泠印社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以翔实的史料和发展轨迹诠释“西泠”百年之谜,向世人展示西泠印社百年文化内涵和百年创业之路。影片除了实地寻访、口述历史外,还让已至暮年的“创社四君子”的后人在拍摄团队搭建的特别空间中和先人“相遇”,打破时空界限,从现实空间去遇见历史。影片航拍下的自然景观镜头兼具美感与底蕴,特效合成的视觉影像让历史恍如昨日。与此同时,创作团队还积极创制生动有趣、吸引年轻人关注的融媒产品,推出多版本海报,收获了网友喜爱,成为作品出圈的重要助力。
山东省滨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赞一美人,你说她像鲜花,似轻燕,你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者像癞虾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和轻燕原来是美的,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都应该可以看到,都应该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
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答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蛤蟆所生的意象更不同。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摘编自朱光潜《美与自然》)
材料二: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同是一个星天月夜的景,影映出几层不同的诗境:
元人杨载《景阳宫望月》云:“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明画家沈周《写怀寄僧》云:“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清人盛青蝼咏《白莲》云:“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杨诗写涵盖乾坤的封建的帝居气概,沈诗写迥绝世尘的幽人境界,盛诗写风流蕴藉、流连光景的诗人胸怀。一主气象,一主幽思,一主情致。至于唐人陆龟蒙咏白莲的名句“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却系为花传神,偏于赋体,诗境虽美,主于咏物。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般人看来,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人或者事物与生俱来的。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这样认为的。
B.康德、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持有“美是心的产品”观点的哲学家,对于美的判断与认识却不尽相同。
C.中国画家石涛和瑞士思想家阿米尔的美学观点基本一致,因此说对美的认知是不分国界和时代的。
D.同是星天月色,杨载、沈周、盛青嵝在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营造的意境是不同的,现出多样的意境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究竟什么是美?美学大师朱光潜和宗白华都认为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但二人的具体阐述各有侧重。
B.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有人称赞,有人却不喜欢,这种现象恰恰印证了朱光潜的美学观点。
C.在宗白华看来,即便对于同一美景,不同的作者会创造出不同的意境美,因为美的创造受多种因素制约。
D.艺术创造要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替世界开辟新境,只有做到情与景的交融互渗才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朱光潜观点的一项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C.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D.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唐代画家张璪曾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