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550字。
延庆区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2021.05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六畜之一的牛,原为野生。在距今数千年的陕西半坡和姜寨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中,均挖掘出牛的骨骼。牛在古代家驯后常用于耕田。《中华全国风俗志》载:“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官吏各执彩杖,击土牛,谓之鞭春。制小牛遍关缙绅家,谓之迎春。”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以示五谷丰登之意。
古代各类书籍记载了不少有关牛的故事,如战国时齐国的田单用“火牛阵”抗击入侵的燕军,《古诗十九首》载“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传诵至今。
从古至今,描写牛的诗俯拾即是。有的写得十分逼真,富有生活气息,比如清人袁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牛,平淡无奇,一生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地奉献,每一个蹄窝似乎都渗透着殷殷的血液和咸涩的汗浆,诗人们咏牛而不止于咏牛,写牛亦是写人。“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将牛何处去,耕彼西阳城,叔闲修农具,直者伴我耕。”“渴饮颍川水,饥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竭!”这些诗句描绘了以牛为象征的劳动群众任劳任怨的辛勤刻苦和民生的疾苦。“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宋代王安石的这句诗是汗牛苦斗精神的极佳写照。宋代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传达了矢志抗金而遭降职流放的诗人对黎民百姓的深情厚爱和献身精神。
牛之精神发散深远。牛的丰富历史内涵,为我们解读时代精神,提供了深刻注脚。
(取材于吴树德的文章)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发掘显现,牛很早就被人类驯化了。
B.牛的习俗往往寄托了人们祈望丰收之意。
C.在古代诗歌中,牛都是正面光辉的形象。
D.牛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解读时代精神。
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 甲 ),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 乙 ),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 丙 )。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应该怎样迎接风险挑战、攻坚克难?继往开来、开启新的航程,又该怎样去应对惊涛骇浪、行稳致远?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前进道路上,我们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个平凡的奋斗者,身体力行诠释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精神的伟力一次次打开局面、赢得胜利。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精彩人生。“吃亏”书记李连成以“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为座右铭,三次创业带领村民横跨三产,让为民情怀照亮小康梦想。揽月“天团”在坚守中开拓创新,将中国人开拓创新的勇敢身姿起舞于深空探测领域,为探月工程赢得世界瞩目的成绩。“扶贫之花”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产品制造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每一项成就的背后,都流淌着亿万奋斗者的勇毅与辛劳,汇聚着一股股“牛劲”。
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牛年再出发,我们惟有继续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继续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
(取材于“学习强国”相关文章)
2.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将“A老黄牛、B孺子牛、C拓荒牛”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一自然段甲乙丙的三个括号中。(只填写序号即可)(3分)
甲( ) 乙( ) 丙( )
3. 请各用一个四字词语分别解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意思。(4分)
材料三
细数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许多都与野生动物有关:国家博物馆的陶鹰鼎、河南省博物院的妇好鸮(xiāo,意为猫头鹰)尊、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等。它们既可
……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