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870字。
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过 秦 论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雍州(yōng) 膏腴(yú)
逡巡(jūn) 翟景(zhái)
B.锋镝(dí) 拱手(gōng)
猗顿(yī) 氓隶(méng)
C.棘矜(jí) 劲弩(jìn)
谪戍(zhé) 迁徙(xǐ)
D.乐毅(yuè) 蹑足(niè)
藩篱(fān) 黔首(qián)
答案D
解析A项,“逡”应读“qūn”;B项,“拱”应读“gǒng”;C项,“劲”应读“jì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致天下之士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答案C
解析C项,古今义相同,余力:剩余的力量;多余的精力。A项,古义:用来招致;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B项,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D项,古义:吝惜;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指田野上的小路,其中,“阡”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指东西走向的小路。课文中指“田野”。
B.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C.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下层百姓。
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亲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古代天子的宗庙。
答案C
解析C项,“迁徙之徒”不是指下层百姓,而是指被征发的人,课文中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4.从文言文句式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⑥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⑦铸以为金人十二 ⑧蚓无爪牙之利
答案B
解析B项,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为省略句,“咸阳”前面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④“未之有也”为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句式不相同。A项,①②句均为状语后置句,标志分别为“于”“以”,正常语序应为“余威于殊俗震”“以孝悌之义申之”。C项,⑤⑥句均为被动句,“为天下笑者”被动标志是“为”,“有迁谪意”属于动词本身包含被动意味。D项,⑦⑧句为倒装句,都是定语后置句,“金人十二”应为“十二金人”,“爪牙之利”应为“利之爪牙”。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答案C
解析例句“以致天下之士”中“以”放在动词前面,是连词,表目的,来。C项,“以弱天下之民”中“以”也是连词,表目的,可以译为“来”。A项,“尝以十倍之地”中“以”是介词,用。B项,“以为桂林、象郡”中“以”是介词,把。D项,“然秦以区区之地”中“以”是介词,凭借。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致力,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遭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