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420字。
2021届高考语文八省联考后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项训练五
18(-)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5题。
材料一:
青少年民法典教育是指通过学习民法典,掌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树立尊 崇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培养运用法律保护合法利益的能力,从而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 和道德素质。坚持做好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体现为以下三方面要求:
一是青少年民事法律知识体系要依照民法典展开。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荃 书”,是公民的民事权利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把限制公权力体现得淋漓尽致,那 么民法典则把保护公民私权利展现得尽善尽美。公民一切民事活动,大到签订合同、设立 公司,小到缴纳物业费、办理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育, 需要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切身利益,切实遵循民法典设立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 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法律规范,并依照青少年不同年齢阶段的诉求和民 法典的内在逻辑性,科学设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构建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层层递进、有效衔接的知识体系。
二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从立法目的、 原则到具体规则,都充分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民法典第一条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法典提出民事主体平 等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增加了见义勇为免 责制度、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及业主居住权制度、保护胎儿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保 护个人信息制度等等,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 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民事法律制度,积极将这些法律制度转换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进而形成自觉的法律行 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社会行为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学校一体化与校内、校外协同化建设。民 法典汇集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民事法律实践,吸收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法律 文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涵盖范围广泛,内容博大精深。因此,需要进行持 续、长久的浸润和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扎实 做好青少年民事法律教育,一方面要强化大中小学校法制教育一体化建设,即根据民法典 的内容和青少年成长阶段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时代特征进一 步营造法律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在依托法制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和法制教育专职力量 的同时,辅之以加强学校与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协同合作,更加有效促进青少年法律意识 的养成。
(摘编自张振芝、张莹惠《推进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的基本要求与思路》)
材料二:
新学期第一周,身兼北京二中法治副校长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走 上北京二中讲台,为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讲课中,张军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权 益保护”为题,聚焦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从中学生熟知的人和事讲起,从“民法典是一部 百科全书,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是一部护身宝典,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 利义务”“民法典是一部共同约定,凝聚起保护未成年人的共同责任”等三个方面为师生 们进行了详细讲解。
“民法典引导人们坚守公平正义。老人倒地扶不扶?民法典告诉你,要扶!民法典第 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对姓名权作出新规定,跟谁姓也有了更大的空间。第1015条规定,除随父母. 的姓外,还可以选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比如奶奶或姥姥的姓。如果由法定扶养人以外 的人扶养长大的,也可以选扶养人的姓氏。最后,还规定起名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都是 允许的。这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对公民姓名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
“生活中,同时,是不是下载了很多APP?同学们想过没有?这些APP给我们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很大隐患和挑战。一旦这些 信息被泄露,后果难以想象。民法典第1034条规定,我们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 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 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都是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课后,高一学生陈庭轩感触颇深,法治课上的一个个小案例,让她知道民法典与每一 个未成年人的成长保护息息相关,需要大家共同拥护。高三学生肖政谕说,能切实感受到 法治发展与时俱进。
(摘编自李澈《民法典怎样保护“少年的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民法典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宣示和保障了公民的民事权利,为公民进行所 有活动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
B. 民法典提出的原则及增加的制度,充分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
C. 民法典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民事法律实践、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法律文 化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成果之大成。
D. 民法典实施后,在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公民可随意给孩子改姓起名,这反 映了我国对公民姓名权的保障和法治的进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民法典的实际内容,也要适应青少 年成长的现实需要。
B. 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民法典重在保护公民私权利,两者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支 撑,但又互不关联。
C. 依据民法典第184条的规定,“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维护 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D. 如果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手机APP泄露,公民可根据民法典第1034条釆取法律行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侵害当事人的民事权利的一项是(3分)
A.某小区物业公司将小区中心花园出租给婚庆公司,收取了较大数额的“管理费”,并 将此资金用于物业公司员工的福利发放。
B.小李给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为“李尚往来”,并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的出生登记手 续,但受到了工作人员的质疑,不予受理。
C.某地一位女青年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遭到某些“键盘侠”的攻击谩骂,其身份证号、 手机号、工作地点等信息被人公布到互联网上。
D.某市疫情防控部门向社会发布流调报告,通报确诊病例涉及的区域和场所时只提相 关地点,隐去病例的年龄、性别等个人信息。
4.如何面向青少年有效开展民法典教育活动?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这三个方面的论述顺序可否调换?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6分)
1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现代化"的内容呢?
每个中国人生来就属于一个毫无疑问的国家和民族,这种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归属感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大概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中国人视为理所当然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现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无论是国内层面或国际层面,无不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上的,没有国家制度简直不可想象。在思想领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