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30字)
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南雄市南雄中学 邱晓荣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阅读理念强调对话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称赞道:“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加能启发思维技能。”孔子也经常跟他的弟子进行对话,以此来了解他们的思想性格,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可见,对话策略是很值得提倡的。
但是,笔者在教学实施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如:学生难以产生阅读兴趣,与文本对话不起来;没有独特感受和体验,提不出有质量、可深入对话的问题,照搬教学参考资料的讲解来代替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感受;提出的问题枝枝节节或者偏激,甚至荒唐;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谈出一些较具个性化认识的毕竟是少数几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或许有的同学有较成熟的认识,却没有机会发言;对话费时费力,影响教学进度。
看来问题还不少。由此说来对话式教学就行不通了?当然不是。那么又该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对话”的理解和把握,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醒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愿望。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多重的对话,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这个关系为中心的,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成为一切对话的基础。
而要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首要的问题就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习惯于等老师问,等老师讲,或者依靠教学参考资料去解读课文,没有独立与文本对话的主体意识。针对这种“等”、“靠”现象,教师要耐心启发鼓励,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阅读锻炼是为了培养今后独立阅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说得急功近利些,也就是为了考试时能够独立完成那未曾谋面的“阅读与理解”。因此,今天的努力就是对自己的明天、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终身负责。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愿望。在阅读课文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氓》,就可以这样利用阅读期待来促进学生的阅读:问《氓》中的女主人公毅然与负心汉决绝后回到娘家,她的命运又如何呢?似乎后面应该还有故事,看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诗歌能否为上一篇做一个注脚?由于学生被问题的驱动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因此被激发出来了。又如:在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时,不妨以“为刘兰芝和焦仲卿设计人生”这一虚拟性的命题来促使学生对作品的探究和理解。
二、教师要充分备课、合理引导、恰当评价。
提倡对话策略,没有让教师放松备课,反而要求教师要准备更丰富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不光是文本的、作者的、编者的,还应包括学生的。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关注的焦点所在,必须认真考虑学生可能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因此教师不但要精通教材,还要能够预知学生在实现他们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从而驾驭整个对话情境。
在对话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高低、好差,都要认真对待。枝枝节节者,要善于归纳整合变通;不得要旨者,要热心引导点拨鼓励;偏激荒唐者,要及时纠正,不能回避更不能讽刺嘲笑。比如,在教学《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文时,有一个同学提出:文天祥不是英雄,而是懦夫。被俘后求死就是懦夫的表现,就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也有同学附和:识时务者为俊杰。文天祥不识时务,求死不成又宁死不屈,都是为了一个没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