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000字。
湖北省百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1946年温泉屯(小说中叫“暖水屯”)第一次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农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巨大变革。这部小说不仅是丁玲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也是第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中国革命文学作品。更重要的,它还是一本镌刻在普通人的心里、写在历史和大地上的作品。丁玲在投身革命、投身文学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身心融入的热情。这种热情也是丁玲作为一个革命者和文学家的魅力所在。丁玲在参加土改工作队时,主要的工作方式是与人“聊天”。她练就了一套“与什么人都能聊到一块儿去”的本事。据与其共同参与土改工作队的丈夫陈明回忆,在丁玲领导和参与宋村土改时,她“工作做得很深入,走张家,进李家,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对那些被认为落后的群众,总是她去做工作……分浮财时,她比那些当地的干部还要熟悉当地的情况,谁家有几口人,有多少地,谁家有多少房子,质量怎么样,她都一清二楚,能做到公平合理,所以她在宋村的人缘非常好”。在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前,丁玲与冯雪峰通信,讨论了“平静”和“热情”的问题。丁玲是在一种平静下蕴含着热情的状态中,“沉着、坚毅而又深广明快地”投入土改工作和文学创作中去的。“热情”是驱动丁玲穿透不同年龄、经历和背景,和众人达成共情的基本动力。正是以她和不同人物的对话、理解和共情为基础,一个个鲜活人物贯穿起来的人物画廊和作家对每个人物命运的关注,构成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重要特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结束在中秋节。书中,工作队离开暖水屯,渡过桑干河,进入县城,“一轮明月在他们后边升起,他们回首望着那月亮,望着那月亮下边的村庄,那是他们住过二十多天的暖水屯,他们这时在做什么呢?在欢庆着中秋,欢庆着翻身的佳节吧!”这一幕也是丁玲现实中的经历。丁玲曾回忆起土改后的一天:当她傍晚时分走在温泉屯的街上,听到各家各户为欢庆佳节,在砧板上剁饺子馅的声音发出美妙合奏时,幸福感油然而生。这份感动,丁玲以文学的方式将其记录在作品中。几年前,我实地走访了温泉屯。成片的葡萄园看起来安静祥和,著名的“槐抱榆”树下,人们下棋,聊天,玩耍,充满生机。在丁玲纪念馆中,有一个展室专门陈列了小说中人物原型的照片及介绍。小说中的人物一一浮现,坚定的张裕民(现实原型曹永明)、年轻而又有冲劲的程仁(现实原型韩义)、沉稳的赵德禄(现实原型赵全禄)、略显文弱的李子俊(现实原型李仲祥)……在村中行走,与不同年龄的村民交谈,在丁玲纪念馆中浏览,手捧一卷小说阅读,你会惊叹一部小说与一个村庄竟有如此亲密的关系,你会感慨:一部小说,除了可以写在纸上,还可以如此生动地刻在大地上,印在普通人的心中。
(摘编自何吉贤《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循着生活脉络 写活巨大变革》)
材料二:
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暖水屯里的“斗地主”故事。小说虽然只涉及河北桑干河边的一个小村庄,却立意宏阔,尝试以小见大,反映轰轰烈烈的解放区土改运动,它言说乡土中国的主潮与正义,强调土改运动的复杂性和合理性,是作家以实践和经验炼成的革命史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生活的产物。1946年,丁玲在前往东北的途中临时落脚张家口,决定就地参加土改,先后在辛庄、东八里村、温泉屯体验生活和实地考察。由于国民党军队逼近,她只好转移到阜平,后来又前往离晋察冀中央局更近的抬头湾村,当环境稍微安定才得以写作初稿。小说里的暖水屯是以丁玲住过一段时间的温泉屯为原型的。也正是在创作期间,她听说村子已经被敌军占领,非常担心记挂那里的乡亲,也有意识地收集桑干河一带沦陷后护地队展开斗争的材料。按照丁玲的计划,小说将写斗争、分地、参军三个阶段,初稿只写到第一阶段。由于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她暂停写作参加土地平分,在此后的差不多半年时间担任获鹿县工作组长,负责五个村的土改工作。以这些生活、工作为基础,丁玲又进一步修改、补充。因为多方面原因,丁玲最终未能完成原计划的“三部曲”。但从创作过程来看,她一方面领会政策,一方面非常重视个人体验。不仅暖水屯脱胎于熟悉的温泉屯,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如钱文贵、顾涌、李子俊、刘满、黑妮、文采也有现实原型。这些乡村各色人等,地主、乡绅、勤劳致富的中农、有冤难诉的农民、地富子女、土改干部……无不凝聚作家观察、揣摩的精心和苦心。
(摘编自熊权《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经验和实践炼成的革命史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革命史诗,也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声誉的中国革命文学作品。
B.《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用“聊天”的方式反映了中国农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变革。
C.土地改革胜利以后,丁玲为百姓生活得以改善而感到幸福,情感的投入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功的原因之一。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循着生活的脉络,写活了巨大的变革,使小说与村庄有了十分吻合、非常紧密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言说乡土中国的主潮与正义,表现出土改运动的复杂性和合理性。
B.只要用心写一本书,就能够既写在纸上,还可以生动地刻在大地上,印在普通人心中。
C.《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物形象都来自现实原型,凝结着作家观察、揣摩的精心和苦心。
D.小说计划写斗争、分地、参军三个阶段,但最终只写到第一阶段,这是作品的不足之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立意宏阔且尝试以小见大”的一项是( )
A.身入心入情入,把小说生动地刻在大地上。
B.小说是丁玲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
C.小说只涉及一个小村庄,却反映了中国农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巨大变革。
D.小说镌刻在普通人的心里、写在历史上。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写作思路。
5.“丁玲是在一种平静下蕴含着热情的状态中”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丁玲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平静”与“热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寻上甘岭神枪手
肖勤
刚过去的四月和以往不同,从山西打工回乡的邹军发现,祖父邹习祥的墓前插满了白色的菊花。远道而来的一个个陌生人满怀敬意地看着邹军说,原来,你的爷爷,就是当年著名的志愿军狙击手!发现邹习祥的英雄事迹,对我来说是个偶然。在采访贵州省抗美援朝二等功臣杨作云的过程中,对军史一无所知的我查阅了大量抗美援朝相关史料。在《解密上甘岭》和聂济峰口述《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等书籍资料中,我不止一次看到同一张照片、同一位志愿军战士——他潜伏在灌木丛中,冷眉斜竖、目如利箭。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窗外吹来微凉的风,翻动了桌上的书稿,这位志愿军战士锐利的眼神又出现在我面前。我盯着照片下那行字;“45师135团1连狙击手邹习祥,一直活动到敌人前沿的灌木丛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