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6280字。
2021年10月月考考试高二年段语文学科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19分)
材料一:
庄子说:“虚室生白。”又说:“唯道集虚。”中国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使诗境、词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面具有着同样的意境结构。
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里,表现着同样的意境结构,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盛唐王、孟派的诗固多空花水月的禅境;北宋人词空中荡漾,绵渺无际;就是南宋词人姜白石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周草窗的“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也能以空虚衬托实景,墨气所射,四表无穷。但就它渲染的境象说,还是不及唐人绝句能“无字处皆其意”,更为高绝。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王船山(王夫之)说:“工部(杜甫)之工在即物深致,无细不章。右丞(王维)之妙,在广摄四旁,圜中自显。”又说:“右丞妙手能使在远者近,抟虚成实,则心自旁灵,形自当位。”这话极有意思。“心自旁灵”表现于“墨气所射,四表无穷”;“形自当位”,是“咫尺有万里之势”。“广摄四旁,圜中自显”,“使在远者近,抟虚成实”,这正是大画家大诗人王维创造意境的手法,代表着中国人于空虚中创现生命的流行、氤氲的气韵。
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倪云林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名句。张宣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苏东坡《涵虚亭》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唯道集虚,中国建筑也表现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空寂中生气流行,鸢飞鱼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艺术的意境有它的深度、高度、阔度。杜甫诗的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含茹到人所不能含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刘熙载评杜甫诗语)叶梦得《石林诗话》里也说:“禅家有三种语,老杜诗亦然。如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语。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语。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语。”函盖乾坤是大,随波逐浪是深,截断众流是高。李太白的诗也具有这高、深、大。但太白的情调较偏向于宇宙境象的大和高。太白登华山落雁峰,说:“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帝座,恨不携谢朓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唐语林)杜甫则“直取性情真”(杜甫诗句),他更能以深情掘发人性的深度,他具有但丁的沉着的热情和歌德的具体表现力。
李、杜境界的高、深、大,王维的静远空灵,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承继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材料二:
王国维对“情”与“景”的具体解释以及对意境类型特点的进一步揭示不仅与前人有了重大区别,而且也内在地包含着把传统审美理想引向瓦解的逻辑可能性。他冲破古典诗学狭隘的理论疆界,把本来是从抒情诗中产生的“意境”概念进一步引申到叙事作品中:“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既然“意境”并不只是对抒情作品的一种特殊要求,它也完全适合于叙事作品,那么很自然地就没有理由再把“情景交融”视为艺术表现的极致和理想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得更多的、最推崇的也并不是“情景交融”“妙合无垠”这类比较笼统或模糊的批评标准,而是“真实”“自然”,并以之作为衡量文学作品是否有意境与是否有价值的主要依据。他所说的“真”与“自然”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必须达到高度的真实性。“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就是说,作家要创作出具有真实性的作品,就必须真诚。既要如实反映自然和社会人生,写出生活本身的客观真相,描画时代之情状;同时又必须写出真感情,即传达出作家自己“精力弥满”的真性情。其次,真与自然,在艺术形式上要求作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鲜明生动,“其辞如脱口而出”,毫无娇柔妆束之态;要求艺术形象必须鲜明、具体、逼真、传神;文学语言必须浑然天成、不假雕饰。这与中国古典美学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反对雕章琢句的思想有着显而易见的直接联系。
(摘编自张天曦《论王国维意境说的理论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虽然姜白石和周草窗的一些词句也能空虚衬托实景,而就渲染的境象来说,则是唐人绝句更为高绝。
B. 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一所空亭,体现出中国人艺术心灵和宇宙意象互摄互入、互映互现的境界。
C. 杜甫和李太白的诗歌都高、深、大,但是太白的情调偏向于宇宙境象的高和大,不如杜甫更有表现力。
D. 王国维进一步揭示了意境类型特点,“意境”也适合于叙事作品,并不只是对抒情作品的特殊要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诗词文章中着重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使绘画、书法里都表现着同样的意境结构。
B. 王维创造意境的手法能使“在远者近”,代表着中国人在空虚中创现生命的流行与氤氲的气韵。
C. 刘熙载和叶梦得在评价杜甫诗歌时,都运用了夸张与比喻,高度赞美了杜诗的深度、高度与阔度。
D. 作家真诚地反映自然和社会人生,传达出自我内心真感情,唯此就能创作出具有真实性的作品。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王国维衡量作品是否有意境与有价值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B.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C. 词虽不分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为客,说景即是说情。
D. 情与景汇,意与象通。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杜甫《登高》一诗艺术意境高、大、深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文本一:
猪嗷嗷叫(节选)
李司平
(被丈夫李发顺殴打后,玉旺离家出走)
玉旺走丢的第十天。玉旺走丢后的搜寻工作在搜寻十二天无果后宣告结束,玉旺成为失踪人口。李发康是躺在病床上被当做问题干部处理的:扶贫的母猪丢了,是工作的错误;处理基层问题的时候用不当的手段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严重的工作错误。数错加在一起,他成为特别严重的、可以作为其他干部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革去公职——当李发康听到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