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700字,答案扫描。

  新郑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文明是自战国开始直至王莽时期形成的以汉字为交流手段,以阴阳五行为宇宙观,以对立、变通为思维方式,以规矩为核心文化价值观的行为处世方式的文化体系。从战国中期开始修建的历代长城,存在着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以土、石、砖材料构建的、以墙体为主、由点及线再到面的立体的防御体系。《史记》和《汉书》记载秦帝国“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及秦始皇攘却夷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高祖刘邦下令修缮秦昭王所建长城,与匈奴于“故塞”为界;汉武帝时,为方便使者出使西域,同时隔绝西北部的匈奴和西南部的南羌之间的联系,开始将疆域沿河西走廊向西北扩展;隋代曾七次修建长城;至明代,修筑长城边防更成为明朝北边防务的重大措施。由墙体、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所形成的军防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军堡、关城等同时也是边地居民聚集、贸易、南北交流的集散地。
  中国南北地区经济形态、产业形式的差异产生了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冷兵器时期,定期性的南北冲突基本无解。自史前时期庙底沟文化后,北方游牧民族几乎形成随气候环境周期性变化而南下的规律。尤其是自公元前2300年左右开始,游牧民族南下的压力成为中原农耕民族持久的梦魇。战国中期,长城还主要修建在中原地区,是各农业国家之间相互防御的产物;齐、燕、韩、赵、魏、秦、中山等诸侯国先后修建长城,都是由防御一方主持修建的。战国中后期,在新的兼并与反兼并形势下,南北冲突日益强烈,新的社会发展态势促成了新的防御方式,为了“障御”周期性南下的北方游牧民族,遂将中原国家之间修建长长的墙体来防御彼此的方式,移植在农牧交错的北部边境,在农牧交错地带的秦、赵、燕三国都开始修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城。自此之后,秦、汉、隋、明等中原王朝及南下后建立区域性社会政权的北魏、北齐、金等,为防御纷纷南下的游牧政权,前赴后继地修筑了规模大小不等、体系繁简不一的长城。可以这么说,最早的长城是周王朝属下诸侯之间征伐的产物,随后被长期持久性地应用在中国的北部,是历史上农牧民族间矛盾与融合的直接体现。
  从最初农耕国家之间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相继修建,到逐渐成为缓解农耕与游牧政权之间的冲突、维护长城内外社会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基石,长城地带的发展演变使得长城的修建带来了多重的效应,这正是战国晚期开始形成的“阴阳五行相克相生”宇宙观下所建立的“对立”思维方式的物化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幻想以一道长城为农业文明带来安全感的想法延续了两千多年。从此意义上讲,长城是农耕民族的一道心理防线。历代长城是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历时最久、体系最复杂的军事防御体系。作为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人工构筑物,长城既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汉文明形成与发展演变过程的突出见证。
  (摘录自《中原文化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城的修建开始是比较简单的,到了明代形成以土、石、砖材料构建的、以墙体为主、立体的防御体系。
  B.战国中后期,为了防御南下的北方游牧民族,中原国家之间修建的长城被连接起来来防御北部边境。
  C.汉武帝时,为方便使者出使西域,隔绝西北部的匈奴和西南部的南羌之间的联系,把长城沿河西走廊向西北扩展。
  D.战国中后期,诸侯国之间攻击与被攻击、兼并与被兼并的矛盾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强烈的南北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给先给汉文明下定义,到最后才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长城是汉文明“对立”思维方式的物化表现。
  B.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推导出中心论点的,一是长城建造的发展过程和修建历史;二是长城在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原因。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来证明中心论点,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用定义来表明汉文明特点,然后通过长城建造的历史和原因来推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期的长城修建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修建者是周天子属下的诸侯国,目的是防备其他诸侯国的侵袭。
  B.战国之后,中原地区的王朝像战国中后期的诸侯一样,继续修建长城,而南下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国家亦然。
  C.长城长期持久性地被应用在中国的北部,既缓解了农耕政权和游牧政权之间的冲突,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D.在中国古代社会,长城是农耕民族的一道心理防线,它也确实为农业文明带来了两千多年安全。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华古代智慧既浓缩在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伟大文典中,也以实践形态深深扎根于先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华传统文化因其时代性而主要属于古典学范围,而古典学作为古典时代的人类智慧,又因与人之生存的切近特性及对生命本身的直接关照,在总体上属于人类早期共有的博物学传统。
  所谓博物学,就是广博宽泛地理解万物的学问,一如孔子所说的“多识于虫鱼鸟兽之名”。博物学知识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与人的身心经验有密切关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