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260字。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8分)
  中华文化(A.烟波浩渺 B.浩如烟海),历经沧桑( )仍绵延不绝,密码就在"富责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志向中;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济世信念中;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情怀中……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是"时代新人"开拓创新、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装备"。
  阅读经典作品,传承民族文化,我们可以走进先贤心灵,mù()浴思想的光辉可以跨越历史时空,接受文明的洗礼;可以        ,       ;  我们还可以与李白"举杯逛明月",与苏款"把酒问青天",与李清照"双溪泛舟",在精神世界里与_     (A.志同道合 B.齐心协力)者对话,抒写精彩人生。
  ——节选自《语文报》2019年中考作文版,有删改。
  1.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沧桑()       mù()浴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字母序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2分)
  3.对语段中加点的"装备"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指实现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外部条件。
  B.指实现民族复兴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
  C.指实现民族复兴所建立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D.指实现民族复兴的相关配备,如武器、军装、器材等。
  4.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5.古诗文默写填空。(7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李白《渡荆门送别》)
  (3)王维《使至塞上》中的"     ,       "两句,写寨外之景,画面开阔,意
  境雄浑,被誉为"千古壮观"之句。
  (4)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      "两句,描绘出花草萌发之状,表现了大自然从深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6~8题。(7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
  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
  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
  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实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景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
  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8.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
  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有哪些含义? (3分)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题,(8分)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富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