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2420字。
高中语文语文基本功・古诗歌鉴赏
编撰:秦宝
第一章 古诗歌基础知识
第一节 古代诗歌概述
自古至今,可以说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辉煌的文化殿堂中,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诗经体、骚体、汉魏古诗、乐府、格律诗、杂体诗、白话自由诗和民歌。传承至今,象征着中国诗词创作高峰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学典籍。千百年来,古今诗人吟咏出了数不胜数、历久不衰的诗篇,可以说,一部诗歌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
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了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鼙鼓。古往今来,国人以学诗、作诗、咏诗为雅事,以成为诗人、诗入典籍为荣光。诗歌还被列为华夏文化“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之首,成为中华先进文化的瑰宝之一。那么,就让我们倾情走进诗歌,了解一下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概况吧!
(一)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 歌谣,上古时代只是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如“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意思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305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从内容和音乐角度上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表现手法有“ 赋、比 、兴”三种。“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诗经》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且语言多双声叠韵。如《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第一首诗,每句四字,其中“参差”、“辗转”是双声词(声母相同),“窈窕”是叠韵词(韵母相同)。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