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92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A9协作体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文化能否为“文明的共存”作贡献
  汤一介
  化解冲突,需要我们从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找出文明共存的资源。中国文化中的儒道两家可以为化解“文明的冲突”、实现“文明的共存”提供有意义的资源。
  中国文化要对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的共存”作贡献,必须对自身文化有所了解,即对自身文化有一个“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传统的人群对其自身的文化来历、形成过程以及特点、发展趋势等能作出认真思考和反省。应该说,中华民族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前夜,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有个自觉的认识,必须给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认真发掘我们古老文化的真精神所在,以便把我们的优秀文化贡献给人类社会;认真反省我们自身文化的缺陷,以便我们更好地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并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下给中国文化以现代的诠释,这样,我们国家才能真正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与其他各种文化一起共同创造美好新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是儒道两家,而且是儒道互补。当然,印度佛教传入后,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也发生着重要影响。现在我想讨论一下儒家思想理论能否对“文明的共存”提供有意义的资源。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作“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扬己和克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就会和谐安宁了。孔子和儒家的这套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
  孔子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要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资源。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现在西方国家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应能共存。不同民族和国家应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和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认同”的过程。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其中,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提出了“正义”和“团结”的观念;我认为,把它们作为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原则,是有意义的。哈贝马斯的“正义
  (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知识分子对其自身的文化来历、形成过程以及特点、发展趋势做出的认真思考和反省,就是“文化自觉”。
  B.孔子“仁学”理论虽然无助于解决当今社会的“文化的共存”问题,但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却并未丧失殆尽。
  C.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共存需要学会相互“认同”,任何一方都既不能企图消灭对方,也不能企图“同化”对方。
  D.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给不同文化相处提供有意义的资源,从而轻松地让不同文化之间得以和谐相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任何文化要对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的共存”做贡献,都必须对自身文化有一个“自觉”。
  B.不同民族文化间要想形成互动中的良性循环,就需要做好长期艰难对话的思想准备。
  C.离开了儒家“和而不同”这一不同文化相处的基本原则,不同文化最终都只有走向灭亡。
  D.只要对话双方都能让对方与自己处于平等的地位,对话就能够真正进行下去并顺利完成。
  3. 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厘清“文化自觉”的概念,目的是为后文更好地展开论述做必要的铺垫。
  B.文章既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又看到了它存在的缺陷,显示了可贵的思辨精神。
  C.文章基于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认同,提出了在“文化的共存”上求同存异的观点。
  D.文章指出现代西方国家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不同文明之间能共存,凸显了中国古人更智慧。
  4.儒家的哪些思想理论为“文明的共存”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