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320字。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提升训练)(解析版)
专题51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基础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问,百年来,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名词观念,我们吸取了那么多外来文化,中国人是不是已经“他信”胜过“自信”了呢?
文化不是物资也不是货币,它是智慧更是品质,是精神能力也是精神定力,它不是花一个少一个,而是越用越发达,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它有坚守的一面,更有学习发展进步的一面,学习是选择、汲取与消化,不是照搬和全盘接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谁学到手就为谁所用,也就归谁所有,旧有体系就必然随之调整变化,日益得心应手。
文化也不是垄断性山寨性的土特产,它既有地域性,更有超越性与普适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无须追求来源的单一、唯一、纯粹。如果用产地定义文化传统与文化内涵,国人吃的小麦、玉米、菠菜、土豆……最初都是舶来品,连中餐都不是绝对的“中”了。再看日本,先学中国,后学欧美,已经大大发展了日本文化。美国更是移民国家,文化土产有限,但绝不能说美国没有自己的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的态度正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各社会主义国家都掀起改革浪潮,但是那些了解中国的西方政要和学者,如撒切尔夫人、布热津斯基等,唯独看好中国的改革;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更是直言:“我相信中国正在向着成为21世纪第一流的国家稳步前进。”他们赞赏中国文化独特的包容与应变康复能力。果然,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重蹈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覆辙,也没有辜负国际人士的高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自己就更没有理由反过来嘲笑我们百余年来东奔西闯、披肝沥胆、改革开放、旧邦维新、发展变化的大手笔了!
孔子早就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甚至孔子宣告,他与伯夷、叔齐、柳下惠、少连等不同,叫做“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而孟子干脆明确孔子是“集大成”者,是“圣之时者”,说明圣者也要追求现代化、当代化。
我们主张文化自信,不是说只有中华文化是优秀的。《礼记》早就告诉我们:“学然后知不足。”《尚书》的说法是:“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我们从不认为自身足够完满。我们对全球各国各地的文化必须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我们必须重视、珍惜中华。文化长久而又丰富的历史存在,重视它为我们当代快速发展所奠定的基础。越是经济全球化,越是西欧、北美取得了人类文化某些优势甚至主流地位,我们越要加倍珍惜自己的文化成果,越要思考为何或异其趣的中华文化对人类发展的参照作用越来越大。
(摘编自王蒙《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精神能力也是精神定力,谁学到就归谁所有,因此旧有体系必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B.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来源单一、唯一纯粹的,因此产地不能用来定义文化传统与文化内涵。
C.中国文化独特的包容与应变康复能力,使中国的改革开放避免了重蹈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覆辙。
D.孟子说孔子是“集大成”者,是“圣之时者”,说明孔子也是自觉地追求现代化、当代化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却先不谈自信,而从“他信”人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B.文章论证方法丰富,既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手法的运用,又摆事实讲道理。
C.文章有破有立,以外来文化众多而可能产生的不自信人手,设问引出自己的观点,破中有立。
D.文章的论述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感,例如说文化不是“物资”“货币”“土特产”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智慧、品质,是精神能力、精神定力,越用越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
B.文化也不是垄断性山寨性的土特产,它既有地域性,更有超越性与普适性。
C.一些西方政要看好中国的改革,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
D.我们主张文化自信,既要承认其他文化的优秀,也要珍惜自己的文化成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生物伦理学难题争论中,经常可以听到一种说法:并不是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都有价值,都可以进行研究,科学研究不能超越伦理底线。这样的底线为什么会存在?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科学研究应是自由的,否则科学技术怎么可能会有创新呢?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是为了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