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300字。
捕蝶者 备课资料
一、作者简介。
筱敏,1955年生于广州,1969年初中肄业当工人,在一个小山坳里的通讯站中工作了十二年。面对缄默的星空和呼啸的松涛,她开始在值班日志的背面写诗。1983年筱敏调入广东作协文学院工作,主要从事诗歌与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米色花》、《瓶中船》,散文集《喑哑群山》、《理想的荒凉》、《悠闲的意义》、《女神之名》、《风中行走》、《成人礼》等,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革命、自由、民主、知识分子、家庭和女性等各方面。
在实行了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盛行的现实社会中,生活于其中的知识分子正逐鹿中原,凭其纵横肆意的才情在各大媒体上嬉笑怒骂,以博得一时的眼球效应。相形之下,筱敏是孤独的,她离群独居,有那么一点不合时宜。她安静地写作并坚守着精神散文的那么一块宁谧的净土。说不定,一不小心就会被人看做矜持清高。然而,是否合乎时宜不过是人为的划分,游离于喧闹之外,筱敏倔强地举着理想的烛光独行。林贤治称筱敏为“精神贵族”。在这个喧哗与骚动的社会中,“贵族”其实并不容易生存,也正因为如此,筱敏这些纯粹的文字才值得我们读一读。
二、词语:
镊(niè)子 蛱(jiá)蝶 喙(huì) 昏厥 凌虐 虔(qián)诚 孑(jié)然
词解:
凌虐:欺侮;侮辱。
孑然:形容孤独。
三、课文研讨
(一)细读课文,回答练习3。
——人称的变化对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具有特定的影响。作者用第二人称写作,这样既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捕蝶者的所作所为,同时又能深入披露捕蝶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情感。如果将“你”换成“我”,那么就很难以一种客观批判的眼光来表述捕蝶者的思想行为。
筱敏的《捕蝶者》是以第二人称的写作方式,向捕蝶者“你”讲述过程,诘问生死。在筱敏精致、哀婉的文字流中,既有对绝世之蝶遽然失去生命的哀悼,也有对捕蝶者为了追求美、荣誉等外在价值而扼杀生命的愤激,美的价值与生命的价值孰轻孰重,成了文中互为辩驳的命题。
(二)梳理课文的层次,写出段意。
——第一部分 细腻描写了捕蝶者对专业的痴迷与热爱
捕蝶者对于蝴蝶的美,具有惊人的鉴赏力和敏锐的发现美的触角。在捕蝶的手段上,他也是一个高超的能手,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捕蝶者的出场,代表了一种追逐美与荣誉的价值的诞生。
第二部分,详细描绘了捕蝶者捕杀惊世之蝶的过程,并提出诘问。
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述,详细描绘了捕蝶者在发现了惊世之蝶后,如何进行细致的捕条的过程。貌似从容平静的笔触,淡淡道出了捕蝶者在猎杀蝴蝶过程中的那种满足和自得的心绪。然而就在波澜不惊的描述中,从中偶然跳出的诘问与议论,则包孕了作者对捕蝶者残忍的谴责,也引动了读者进一步的思考:美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到底谁更重要?
第三部分,引入了一位远方的诗人,对捕蝶者的行为进行反讽。
筱敏在此开始了哲性的抒情,她以抒情的笔调引入了一位远方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