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170字。

  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度上期高中2021级期末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最初编《尚书》时有100篇,但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大半。《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济南有个叫伏生的前朝博士,他在秦始皇焚书时将《书》藏在墙壁中,但后来因为秦灭之乱,所藏之《书》只剩下29篇。伏生所传的本子是其学生用当时的隶书钞录的,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的《今文尚书》。之后,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拆除孔子故宅墙壁时发现了一批竹简,其中就有一部用先秦文字写成的《书》经。经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这一版本的《书》经比《今文尚书》多16篇,这就是常说的《古文尚书》。
  然而,孔安国的这个本子未能引起重视,而是被放在了石渠阁(皇家图书馆),只在私下流传。直到西汉末年,天禄阁秘书刘歆认为《古文尚书》有价值,由此引发了一场“今古文之争”。原来,汉武帝时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尚书》门下,也立三博士,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汉哀帝时,刘歆想为《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这四部“古文”经典立博士,但遭到已有的五经博士的强烈反对。
  之后,在西晋永嘉之乱中,今、古文《尚书》再次散失。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其中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合编本,也就是梅赜所献版本。
  关于《尚书》的争论中,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及所附《孔安国传》的真伪是最大的公案。从唐代开始,即有人怀疑《古文尚书》并不可靠,宋元明三朝的质疑者更是不乏其人。南宋时期,朱熹曾提出疑问,“出于孔氏者多分明易晓,出于伏生者都难理会”。作为儒学的宗师级人物,朱熹的怀疑态度对后朝学者的影响无疑十分巨大。当然,辞章难易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怀疑者认为《古文尚书》词句清通平顺,不类先秦文字;维护者也可以认为《今文尚书》未必篇篇诘屈聱牙,也有与古文诸篇相似的。清朝以后,这一争论由辞章辩异转入考据真伪,并进而倒向“废立”的危险边缘。
  以现代“文献学”或“史学”的立场,“真伪”问题无疑是第一位的,但对清代学者而言,《古文尚书》的价值和地位不能完全由“真伪”考据来决定,因为考据的层面之上,还涉及义理的问题。大体而言,清代学者多认为《古文尚书》或有篡改修饰的伪作嫌疑,但其义理纯美,加之历史悠久,不能简单地以“伪”而废或以“正”而立。
  事实上,《尚书》“真伪”的关键问题在于“原本无存”,无人知道何本是“真”,即便被认为是真的《今文尚书》也只是伏生口述,并非原本。更何况,《尚书》中关于虞、夏及商代的部分文献是根据传闻写成,不尽可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书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修饰、补充甚至篡改的成分。在“原本无存”的情况下,过分纠结于“真伪”而否定其中的义理和历史价值,也同样是不可取的。
  (摘编自金满桃《穿越千年读<尚书>》,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因散佚造成“原本无存”的情况,这是《尚书》“真伪”难辨的关键所在。
  B. 孔安国整理的《古文尚书》因被束之高阁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未能得到广泛流传。
  C. 受战乱的影响,《尚书》散佚大半,后来经过不同的人整理,出现了多个版本。
  D. 清代学者多认为《古文尚书》义理纯美、历史悠久,我们不能仅因其有篡改修饰的嫌疑而废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叙述《尚书》的流传过程,为后文论述有关《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奠定论证基础。
  B. 文章写《尚书》现在通行本是梅赜所献版本,是为了论证梅赜在《尚书》流传中的重要贡献。
  C. 文章引用朱熹之语,是为了证明从唐代开始即有学者质疑《古文尚书》的可靠性。
  D. 末段从三个方面论述过分纠结于《尚书》的真伪而否定其义理和历史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伏生所藏《尚书》是孔子所编百篇《尚书》的残本,其因在孔安国整理本后出现而被称为《今文尚书》。
  B. 汉武帝时期提倡儒学,设置了讲授五经的博士,并专设博士讲授《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C. 关于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真伪的争论从唐代已经开始,清以后,这一争论由辞章辩异转入考据真伪。
  D. 梅赜所献《古文尚书》遭受怀疑的主要原因是其词句清通平顺,不似先秦文字,所以辞章风格是辨别《尚书》真伪的关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因被束之高阁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未能得到广泛流传”因果关系不当。原文“然而孔安国的这个本子未能引起重视,而是被放在了石渠阁(皇家图书馆),只在私下流传”是指孔安国版本因未能引起重视,所以才被束之高阁,未能广泛流传。
  故选B。
  2题详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做大师,甘为“匠人”
  ——追忆著名翻译家、《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
  孙丽萍
  词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与抵达其他文化的桥。正是在这个少有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浑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学术界的“匠人精神”。
  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典,由此参与《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108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